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为何鲁迅的文章逐渐从课本中消失了?听听北大教授的看法

为何鲁迅的文章逐渐从课本中消失了?听听北大教授的看法

时间:2022-03-24 07:33:55

相关推荐

为何鲁迅的文章逐渐从课本中消失了?听听北大教授的看法

但凡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朋友,提起鲁迅先生没有不知道的。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语文课本里始终少不了他的文章。可以说,大家的学生生涯有一大半是在鲁迅先生的“陪伴”下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一个学生语文学习道路中不可绕过的一段。

《故乡》里那个纯朴的少年闰土、《社戏》里令人怀念的乡村生活、《友邦惊诧论》里辛辣锋利的评论,还有《记念刘和珍君》里对着后辈牺牲的哀痛。

这些名篇都是大家在学生时代耳熟能详的,也成为了大家学生记忆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年,对于鲁迅作品是否要从课本中移除的争论喧嚣尘上,且鲁迅作品数也确实在课本中减少。

这究竟是为何?莫非鲁迅的文章真的过时了吗?

鲁迅作品真的减少了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鲁迅先生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巅峰时期”,有超过二十篇作品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在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中独占鳌头,正可谓旷古烁今。

不仅入选作品数量多,且作品在各学习阶段呈有机分布,井然有序:小学阶段是《少年闰土》和《藤野先生》这样情节相对简单,主要突出人物描写的作品。

到了初中开始出现《故乡》、《社戏》、《孔乙己》这种情节和深度兼具的作品,而像《药》、《祝福》、《狂人日记》及《论雷峰塔的倒掉》这样艰涩深刻需要仔细理解的文章就要到高中了。由浅入深,足见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但进入新世纪之后,鲁迅先生的作品开始慢慢在教科书中变少了。虽然有过去未曾入选的文章进入课本,但作品整体数量呈下降趋势,已有过去巅峰时期的近二十五篇,下降到现在的十五篇,其中尤以高中阶段减少最多。

看来鲁迅作品减少的情况属实,那么原因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减少鲁迅作品?

说到鲁迅先生作品从教科书中快速减少的原因,主流的解释一般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鲁迅的文笔艰涩难懂。因为处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的鲁迅,他虽然最早开始用白话文写作,但彼时白话文刚刚起步,所以导致鲁迅的文章在易读性上较差。比起后来的文学大家,他的文章显得特别艰涩且难懂。

但换一个角度看,其实处在文白转换期的鲁迅,其文笔既有文言文的传统美,又有白话文的简洁直白,可谓是两全其美。

要知道鲁迅先生自幼是受过系统的传统文言文教育的,其文言文功力非常深厚。同时他也曾翻译过许多外国名著,文学实力毋庸置疑。只要仔细研读,就会发现鲁迅的文章可读性极佳。

其次,有人说鲁迅的大量杂文多是与他人辩论的产物,如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则完全不知所云,理解门槛太高。这点其实不太能成为理由,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不可能脱离其历史背景的。

任何文本的解读都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这是理所应当的。何况老师也会在课堂上介绍这些内容。在理解这些历史背景后,再看鲁迅作品所获得的收益,那些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物有所值的。

最后,就是认为新时代下,鲁迅尖刻的批判,锋利的笔触已经不需要了。鲁迅先生当年如投刀匕首一般对付反动派的文章,现在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而其尖刻到近乎刻薄的偏激文风也会“教坏”学生,不合适当下的现状。

这真是无稽之谈,越是在太平年代则越是要保持警醒,不仅是保持对社会对现实的警醒,更要保持对自己的警醒。

光是歌功颂德并不能促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通过批判和批评我们才能让自己更进一步。至于鲁迅的“偏激”,实则是他对现实和人性有了深刻认识后的不留情面的揭露,让学生学会这种犀利,也未尝不可。

但如果上述都不能成为原因,那么真正造成鲁迅作品减少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听听北大钱理群教授的吧

北大教授怎么说?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同时也是研究鲁迅的著名专家。他在鲁迅研究方面成果颇丰,有很多专著。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大体上钱教授说了两点,可谓一针见血。

第一点,是一个“怕”字。钱教授认为,之所以社会上出现关于“鲁迅作品是否要从教科书中删除”的争论,是因为一种“怕”的情绪。

很多人不敢面对鲁迅,因为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同时又不能不面对——因为很多名人对鲁迅评价很高。

但很多人还是认为鲁迅太偏激了,但骨子里无法承受鲁迅的直白。这已不是课本该不该有鲁迅的问题,而是社会是否还需要鲁迅的问题。

对此钱教授的观点是,当你有了一定的阅历,或者对现实不满并开始思考时,鲁迅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第二点,钱教授则直接肯定了鲁迅在当下的现实意义,鲁迅和他的作品没有过时。今天大家都倡导“改革”,其实鲁迅在几十年前就讲过了。

并且鲁迅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在改革中去伪存真,那就是拒绝同化,独立思考。这在越发嘈杂的当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鲁迅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坚持独立思想,保持独立精神与人格,从不妥协的斗士。

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要求别人接受他的思想和答案,而是要求你、逼你自己去做独立思考,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谈到这里,关于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是否过时,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我们尚未到先生所说的,要“忘记”他的时候。

教科书入选作品的增减修改是正常的,鲁迅的作品从课本中减少也不见得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保留一定数量的鲁迅作品却是必须的。

小结

鲁迅先生不仅是我们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魂魄和警钟。他不仅批判当时的时局、打击反动派,为劳苦大众说话。

更重要的是,鲁迅对于人性、对于现实、对于民族性深入骨髓的认识和批判,这是最为珍贵和难得的。

无论是在沉沦的低谷,还是在复兴的上坡,鲁迅的精神和作品永远都是对我们最好的鞭策和警示,他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清醒,和正确的方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