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赏古琴之美 “知音”不再难

赏古琴之美 “知音”不再难

时间:2020-06-15 18:47:45

相关推荐

赏古琴之美 “知音”不再难

[南宋]马远(传)《松荫玩月图》册页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东坡《行香子·自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有“文人四友”之说,琴居于“四友”之首。古琴带给我们的是出尘脱俗、风凌傲骨的审美意境。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成就千古美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说的是文士的清幽绝俗;嵇康临刑前抚《广陵散》,慷慨激昂遂成绝响;陶渊明用无弦琴明志,高雅出尘;一琴一剑走天涯,是快意江湖的酣畅淋漓。然而,“知音”难,难在对古琴意境的感知,难在心中意与琴中音的完美契合。《溪山琴况·琴声十六法》,通过讲述如何欣赏古琴之美,使“知音”不再难。

二十四“况”,崇雅黜俗

《溪山琴况》由明末清初古琴家徐上瀛所著。徐上瀛,名青山,娄东(今江苏太仓)人。箭术精准,精通兵法及秘术,曾两次应试武举,惜未能中举。明亡后,改名为谼,号石矶,隐居于苏州穹窿山。青山早年曾与严天池、张渭川、施磵槃、陈星源等琴学名家交游,并在求学的过程中“采撷英华,熔于一炉”,最终成为明末虞山琴派的代表人物。

在《溪山琴况》中,青山提出古琴审美中的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二十四个特性,即二十四“况”,从古琴的格调、音质、运指和乐曲四个大的方面建立起全书的基本框架,以“崇雅黜俗”为其最基本的主张。其实,“崇雅黜俗”非青山独创,历代琴人都以之为标榜。在传统观念中,雅代表的是“阳春白雪”,俗则与“下里巴人”相连。当然,对“雅”的过分强调,也会走向偏执与极端。青山认为:

然琴中雅俗之辨,争在纤微。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指拘局促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入弦仓卒则俗,指法不式则俗,气质浮躁则俗:种种俗态,未易枚举。但能体认得静、远、澹、逸四字,有正始风,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

青山列举的“俗”的种种表现,诸如:取意柔媚、下指用力过大、情绪过于热闹、弹得太拘谨、对音质不追求、曲调展开不从容、对指法不讲究、气质浮躁等,皆为具体可掌控的操作层面;而“静、远、澹、逸”四种审美意趣,则属于达到大雅之道的气质。由此论述可以看出,青山所主张的“雅”,是其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所做出的选择,而非空谈心性的理论家之执著。

[宋]夏圭《临流抚琴图》

古琴并不以激烈繁复取胜,其审美倾向于清淡之雅丽。这如同青山在“澹”况中所言:“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清泉白石,皓月疏风,翛翛自得,使听之者游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这是属于古琴独有的气质,也是被称为“文人琴”的原因所在。

琴声十六“法”,古琴鉴赏口诀

琴棋书画并举,更多的是在于其意境的相通之处。对这种意境的欣赏和把握,除了必备的文化素养之外,也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琴声十六法》可以说是为古琴鉴赏提供了入门的口诀。

虽然《琴声十六法》的作者为何人,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书中阐释的古琴鉴赏中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等十六个审美范畴,还是被认可的,此书在明清时期的广泛流传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现代的学者喜欢将《琴声十六法》与《溪山琴况》对照来读,认为它并没有像《溪山琴况》那样有内在的完整逻辑框架,推测其可能来自《溪山琴况》早期某个手抄本的改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它可以为我们探究《溪山琴况》的早期面貌提供了研究路径。

将《琴声十六法》与《溪山琴况》对照来读,我们可以关注二者之间的异与同,以及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性与论述观点的高下之判。若将《琴声十六法》单独来读,我们则可以将之作为一个古琴鉴赏口诀。十六“法”中的每一“法”,语言优美,言简意赅,其中不乏精彩之论,值得细细体味。如在“三曰脆”中,写道:“脆者,健也。于冲和大雅中健其两手,而音不至于滞,两手皆有脆音。”“要知脆处即指之灵处,指之灵自出于健,而指之健又出于腕。腕中之力既到,则为坚脆。”古琴在弹奏之中,腕部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关键,此处原书作者将自身弹奏古琴的实践经验提炼升华,变成了技法指导,给予习琴者颇多启发。读《琴声十六法》,你可以在反复吟咏间,揣摩指法、探索琴之意境,方便而实用。

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

“道”“技”并重,自成体系

佛经说:“若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苏东坡则说:“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所谓妙指,更多地侧重于技术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练习,是不可能发出美妙的乐音的。苏东坡的观点则超越了技术层面,强调精神气质对音乐的影响。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没有技术基础,即便心中丘壑万千,弹出来音都不准,何来妙音?手上技术再好,演奏不经大脑,即传统上常说的不过心,那么出来的音乐也终将是机械的,即便技巧繁难,也止于炫技而已,不能从内心深处的层面打动听者。

二十四“况”与十六“法”,既有对古琴审美理论的阐述,也有具体弹奏的“技”法指导。如,《溪山琴况》的和、静、清、远等况,偏重形而上的审美追求,后半部分圆、坚、溜、健等况,则偏重形而下的技术讲究,也正可谓在音、意两个层面上相得益彰。书后收录的《万峰阁指法閟笺》《左右手二十势图说》,图文结合,详解左右手弹奏技法。“道”“技”并重,使古琴弹奏有法可依。

译注者徐樑、陈忱既有丰富的乐理知识,也有多年的古琴弹奏实践,由琴人解读琴书,深入而浅出,尝试再现古琴欣赏中的高山流水之意与弦外之音,让您在无障碍阅读中,得以尽赏古琴之美。

陈忱抚琴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伯鸿微店购买本书,赠送译注者徐樑、陈忱先生签名钤印笺纸一枚

原标题:《赏古琴之美,“知音”不再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