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糖友预防并发症的六道防线

糖友预防并发症的六道防线

时间:2019-04-02 01:14:48

相关推荐

糖友预防并发症的六道防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5年全球患糖尿病人数将达到3亿人左右。糖尿病是一种容易引起并发症的代谢综合征,如果血糖一直居高不下,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而失

1糖友预防慢性并发症 血糖控制达标是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5年全球患糖尿病人数将达到3亿人左右。糖尿病是一种容易引起并发症的代谢综合征,如果血糖一直居高不下,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而失明、糖尿病心脏病、肾脏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以及手脚坏疽等等,糖尿病的并发症几乎涉及了人体的各个脏器。如何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点。

糖尿病并发症危害大

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其中慢性并发症又可分为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上文中的病人同时存在多种并发症且都已进展到终末期。对医生来说,治疗糖尿病最大的挑战不是血糖的控制,而是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处理,而后者才是最终导致病人残废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要重视血糖的控制,更要重视各种并发症的筛查。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在早期的时候往往没有特别明显或者典型的症状,这也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的原因,当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渐渐出现视物不清、下肢水肿、疼痛等症状,这时再就诊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1-2年定期系统地筛查并发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如何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血糖控制达标是基础。研究显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和肾病与血糖控制关系非常密切,血糖长期达标的患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其次,还要重视血压、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这些指标往往和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梗、下肢动脉闭塞关系密切,其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血糖的影响;最后,还要积极戒烟和减肥,长期吸烟和过度肥胖可以慢性加重高血压程度并导致大血管病变程度的恶化。

当然,即使已经发生了慢性并发症,患者也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只要妥善应对,遵从医嘱,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面对它,慢性并发症是可治可控的。

中医干预糖尿病并发症

中医主张“治未病”,也就是提早干预,中医药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上细分为“太阴”、“厥阴”、“少阴”三期分治。特别在诊查糖尿病的分型之前,会用“六微脉法”判断脏腑损伤与积节所在,治疗时采用调节脏腑功能、活血化瘀之法最具特色。

专家提醒,很多糖尿病的并发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如果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异常,如经常麻木、痒感、针刺感、蚁走感、刺痛感,或者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出汗异常、视力模糊下降、心慌、胸闷、气短及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症状,都很有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些特征,需要引起重视。

2糖友预防并发症的六道防线

老张患Ⅱ型糖尿病已,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他深刻体验到:防治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十分关键的。他至今尚无发现有明显的并发症(仅内服降糖药),空腹血糖经常稳定在6.3~7.8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保持在9.3~11毫摩尔/升,心、脑、肝、肾、眼功能基本正常。他的体会是:防治糖尿病通用的五辆马车要并驾齐驱(就是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精神疗法、新知识疗法等),一定要常备不懈,长期坚持。但这仍不够,还要为预防并发症长期设下六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心脑血管病防在先。1.饮食要近“六黑”,即常吃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海带。进餐要远“六白”,即少吃糖、盐、味精、肥肉、精白米、面,少用铝锅。2.吃饭要“四搭配”,即粗粮与细粮搭配吃,荤食、素食搭配吃,主食、副食搭配吃,酸碱性食物搭配吃。从而争取达到身体内“三平衡”,即营养平衡、热量平衡、酸碱度平衡。3.常用防治心脑血管的药物,如坚持分阶段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脑络通,定期静滴血栓通或复方川芎嗪针等,每年用1~2疗程。4.定期作心电图、血压、眼底等项检查,发现轻微变化就要及时治疗。5.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常参加唱京剧、唱歌、写诗、学画京剧脸谱等活动,常外出旅游等。6.注意劳逸结合,脑力、体力劳动都不过度劳累。

第二道防线——预防并发肾肝疾病。1.坚持吃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2.定期化验肝肾功能,检验尿微量蛋白,即使有轻微变化,也要及时进行治疗。3.少用或不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4.常吃富含多种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

第三道防线——慎防并发低血糖反应。糖尿病并发低血糖反应,并非少见,不可忽视,因其发病急,严重者可危及心、脑、肝、肾或突发急症死亡。其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无力、出汗多、心慌、神志恍惚、双手发抖、饥饿、躁动不安、偏瘫、昏迷、抽搐、呼吸慢、血压低、心率快等。血糖可低在2.8~3.3毫摩尔/升。防治措施:1.用降糖药要从小剂量开始,不要突然应用大剂量降糖药。2.不要过度控制饮食,应适可而止。3.出现上述低血糖症状的早期就应进食,喝糖水或口含糖块,已陷入昏迷时,应急送医疗机构静注葡萄糖、吸氧等对症救治。4.老年人要慎用长效口服降糖药。5.糖尿病人饮食应掌握少量多餐,不要在空腹时运动,运动后要加餐。

第四道防线——严防高渗性昏迷。这是指糖尿病人在病情加重时,血糖极度升高在33.3毫摩尔/升以上,血钠增高>145毫摩尔/升以上,血浆渗透压增高≥350毫渗量/千克,血酮体正常或轻度升高,血尿素氮、肌酐也有升高。多发生在60岁以上老人,主症为口渴、多饮、多尿加重、恶心、呕吐、失水、眼球内陷、皮肤干燥、脉快而细,严重者可出现偏瘫、偏盲、抽搐、失语,还可出现心衰、呼衰、肾衰、脑水肿等。预防:1.注意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合理用降糖药等,使血糖稳定在接近于正常稍偏高的范围。2.经常多饮水。3.加强自我监测,定期检验,出现上述症状的早期就应及时医治。4.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不用或慎用脱水和能升高血糖药物,如速尿、强的松、心得安等。化验尿酮体、血乳酸,以便于鉴别诊断。

第五道防线——预防并发糖尿病足。糖尿病人的血管、神经病变,可使下肢血管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足痛、足部溃疡、肢端坏疽,间歇性跛行,患肢皮肤温度低、患肢足背动脉减弱,患肢抬高时呈苍白色,下垂时呈紫红色,严重时须截肢。预防:平时要保持双足干燥、干净,每晚洗脚,趾甲要修平,穿宽松的平底鞋,湿鞋、湿袜要及时更换。冬天注意足部保温,平时最好准备两双拖鞋,洗脚后换干燥鞋。

第六道防线——严防糖尿病并发感染。糖尿病人由于血糖高,在外伤、手术、情绪激动、发热等机体应激反应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皮肤感染、牙周炎、尿路感染、上呼吸道炎、败血症等。而且在感染后常是久治不愈持久迁延。预防:1.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皮肤搔痒时不要抓破,常洗手、洗脚、洗澡。2.防外伤,就是轻微的外伤,也要重视治疗,如手脚割破一点也要及时涂碘酒,凡已发生炎症感染时,要及时用高效的、又不升血糖的抗生素。3.尽量避免做手术,急诊手术时要同时用抗感染的抗生素防治。4.注意多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糖尿病人还要注意预防并发眼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症、胃炎、痛风、心肌梗塞、脑梗塞等病的发生,关键是防治好糖尿病,使其病情稳定,避免加重。

3糖尿病并发症预防 仅控制血糖还不够

【病例分享】

5年前,老张体检查出有2型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危害,老张深有体会,她的母亲早些年就是因为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去世的,因此,自从被确诊2型糖尿病后,无论是饮食还是用药,老张一点也不敢马虎,血糖控制得也还不错,多次查空腹血糖都在7.0mmol/L以下。最近老张又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结果被查出冠心病。对此,她深感疑惑:自己血糖控制得挺好的,怎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勿忽视对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

其实,像老张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个中因素比较复杂。国际糖尿病领域两项大型研究——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即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大约减少2/3,对大血管并发症(即心脑血管并发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减少”并不等于“没有”。

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事实上,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是多重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观察发现,高血压在糖尿病眼底病、肾病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仅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控制血压、血脂、血粘度及体重,并使其严格达标。前文中提到的老张,虽然其血糖控制得较好,但如果其它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仍可出现心血管并发症。

另外,还有研究认为,大血管并发症早在糖尿病前期,伴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出现可能就已经发生,并非都是确诊糖尿病之后才出现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刚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就已经患有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因此,目前强调,对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还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大有裨益。

重视餐后血糖的控制

有研究证实: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对全天的总体血糖水平影响更大,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对糖尿病的危害也更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病情监测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患者总体血糖水平控制得并不理想,很可能存在餐后高血糖,须重新调整治疗方案。前文中老张尽管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不代表她的餐后血糖也控制得好。

减少血糖波动,避免低血糖

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还与血糖波动性(即忽高忽低)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尤其因血糖波动幅度过大而引发的低血糖,其危害程度比单纯高血糖更大。业内认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足以抵消患者毕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因此,在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低血糖,以减少血糖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关注“代谢记忆效应”和“遗传易感性”

“代谢记忆效应”是指身体可以将血糖的高低变化记忆下来,并作出相应的持久反应。换句话说,就是在病程早期对血糖实施严格控制,能够使患者长久获益,相反,如果初发病时高血糖没有控制好,若干年后才引起重视,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其实,这种情况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并不罕见。试想,患者如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眼底病、肾病、心血管疾病,此时即使控制好血糖,并发症也难以逆转。因此,糖尿病治疗一定要趁早,留下好的“血糖记忆”,这样才能很好地防治并发症。

另外,在临床上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同样长的病程和同样高的血糖条件下,有的患者发生了眼底病、肾病,有的则没有。这说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遗传背景有关,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易感性”。

结语

可见,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患者一定不会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况且,许多患者所谓的血糖“正常”仅是建立在一两次空腹血糖检测正常的基础上,往往缺乏经常性的全方位的血糖监测。况且,有些患者血糖“正常”是在并发症已经发生之后,而患者本人对自己已患病多年这一事实却一无所知。

因此,要想更好地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中,应注意平稳降糖,减少血糖波动,同时,还要注意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在日常健康教育过程中,医生应叮嘱患者,切不可因为不能百分之百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便放松对血糖的严格控制,毕竟严格控制血糖对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还是相当肯定的。

4糖友案例:控制并发症过程中收获良多

对很多人而言,糖尿病之所以难以控制,主要还是难在饮食与运动的坚持上。“管住嘴,迈开腿”,这短短六个字听起来容易,但恒久坚持却并不简单,需要有超出常人的恒心与毅力。患糖尿病30多年,如今已经77岁的汤淼鑫老人,始终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这六字方针。采用控制饮食、运动等多种综合措施管理疾病,至今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而且他还把患病之初的并发症牢牢地控制在“原地”。这几十年来,他不断通过学习与实践来总结经验,并应用于生活当中,在抗“糖”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矫健。

在得病之初——求知难

1936年出生的汤老曾经是华北电力设计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1970年他被分配到山西工作。作为设计院勘测队的领导,他一方面要组织队员完成工程项目以及科研活动,另一方面要协调日常员工矛盾。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得他整个人一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加之生活不规律,在1976年他被发现血糖紊乱。当时他想利用去各地出差的机会找防治办法及参考资料,可在那个年代,他连一本有关糖尿病的书都找不到。这样一直拖到1989年,因为血糖已高达28.0mmol/L,他被迫住院治疗一个多月。

最严重的情况出现在1993年。汤淼鑫在1993年时患了腔隙性脑梗死,也就是“腔梗”(轻度脑卒中),住院40天。医生说他血糖、血压、血脂全都超标,如此下去就将导致瘫痪。可当时他的孩子正在上大学,如果瘫痪了,那家里妻子、孩子怎么办?这个家该怎么办?为了家,为了不成为家人的负担,他下定决心破除万难要把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找到求知路——全达标

四处寻找有关糖尿病治疗的知识是从去听各大医院的糖尿病医学讲座开始的,之后他又买来各类书籍参考学习。每次在糖尿病讲座中学习到有关控制饮食、运动的方法后,他都会回家亲自试验。他最先开始改变并从中获益的是饮食习惯。他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专家讲的内容制订出每天的进餐次数。例如每天进餐7~8次,并总是在前一天按照红黄绿白黑紫(食物的颜色)的要求确定第二天的食谱,然后每天早晨进行采购以保证蔬果的新鲜。每餐不重复,蔬菜以种类、颜色进行搭配,主食以粗粮、细粮进行混合。再根据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进行荤素搭配,升糖慢的多吃,升糖快的少吃。在素菜、荤菜的基础上辅以少量蛋白质,每餐之间还偶尔搭配一个核桃、一点芝麻、几颗花生。既保证了每天各种营养的摄入量,也把血糖控制在标准内。

从1993年一直摸索到1998年,汤淼鑫边学习边自己试验,然后根据学到的知识和实验结果调试自己的治疗方案。到1998年,汤淼鑫的血糖、血脂、血液黏稠度等指标全部达标。

控制并发症——收获多

在汤淼鑫血糖不达标的年月,他经常发生便秘,由于大便过硬,使他患上了“马蹄瘘”,住院动了两次手术,十分麻烦和痛苦。大夫说要多吃蔬菜,但他多吃蔬菜后,便秘还是不见好转。1996年退休后,他拒绝返聘,要求在家总结工作经验及科研成果,开始学习防治各种疾病的知识。后来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他终于摸索出依靠饮食控制来战胜便秘的方法。他说:“要想依靠饮食控制血糖防止便秘,就要实现科学适度和营养均衡。”既要有利于防止便秘,又要有必要的营养,保持标准体重,预防生病。首先,他注意争取一天吃500~750克的蔬菜及少量水果,蔬菜既要多样化,又要注意适当选用利于通便的含纤维高的。每天还要保证摄入适量的油脂,其中既要保障血脂达标又能保证必要的脂肪量,同时注意吃少量芝麻及坚果。主食也要多样化,如吃少量红薯、玉米或燕麦片,有时烧米饭时放一些小米、绿豆或赤豆。白天还要注意间断饮水,每天饮水量7~8杯(1600~2000毫升)。另外就是不久坐,不憋大便,不喝凉茶。

多年来,他收获最大的还有就是控制住了腔隙性脑梗塞“腔梗”。为了预防高尿酸血症加重血管硬化引发痛风,他便试验用非药物疗法降血尿酸。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高嘌呤食物极少吃或不吃,如浓肉汤、海贝壳;中嘌呤食物适当少吃,能先焯一下尽量焯一下再烧,如瘦肉、豆、蘑菇;低嘌呤食物适当多吃,如萝卜、牛奶等。②戒烟、不喝酒。③确保水的摄入,每天7~8杯水。④少盐,少吃辛辣,不喝浓茶和咖啡。⑤每天适当运动,坚持散步为主,每天不少于6000步。⑥尽量不生气、办事尽量采取有序冷静的处理方法,绝不辩论,不争吵。⑦在营养科大夫的指导下,每天保证必要的均衡营养,采用食品多样化方案。⑧不听信虚假广告,不乱用保健品和药品。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让他从此远离了脑卒中的危险。

但多年来的努力让他最开心的,是摆脱了牙疼的痛苦。自从患上糖尿病后,他发现自己总是牙龈发炎,这个问题让他苦不堪言。疼痛经常让他夜不能寐,而这样的结果是血糖更加超标,一度陷入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1986年发生牙周炎时,他有一颗牙齿脱落下来,后来过了两年又有一颗牙齿因牙周发炎而脱落。直到1989年了解“五驾马车”调控血糖达标后,他的牙龈发炎才开始慢慢有所减少,但每年仍难免复发。终于在2001年,他在大课堂上听到牙科专家讲护牙爱齿的知识,他才恍然大悟。回家就开始按照专家的要求在每顿饭后都刷牙,一天刷五次牙,并且注意更换牙膏、牙刷,注意口腔卫生,一旦牙龈稍有“疫情”便马上请大夫帮助防止病情加重。到如今,他已经几年没有再牙痛,没有再掉牙了。简单地刷牙,不仅减少了病痛,而且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

快乐交朋友——好习惯

汤淼鑫说,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为此,他甚至也专门做过“试验”。在他生气发怒约20分钟后,在他心情烦躁失眠时,在他紧张劳作后,多年老友见面畅谈2小时后,血糖均会明显上升。于是他告诉自己,对待生活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不能生气,更不能激动,否则血糖就管不住了。于是,在家中和家人沟通时他改变了以往的“辩论”,一切问题改为冷静、有序处理,能缓则缓。以致于后来他的妻子都说,好奇怪啊,这个糖尿病让他性格都变了。

后来,汤淼鑫在为病友们义务推广经验、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中寻找到更多的快乐。他不仅自己获得了健康,还渴望将自己的抗“糖”经验介绍给身边的病友,希望身边的病友能少走弯路。很多病友在汤淼鑫的帮助下,血糖控制得越来越好,他也从中感到格外开心。汤淼鑫逐渐成为了“糖友”圈里的明星。1999年他获得了由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授予的“健康之星”金奖,后来又成为很多协会和组织的“健康明星”。

试想一下,如果汤淼鑫老人没有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们现在看到的恐怕是一位瘫痪在床的病弱老者。有人说,上帝对人类最公平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每个人都是一天只有24小时。如何把握光阴珍惜生命,就看每个人的坚持和探索的毅力。

今日的你,是你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

5控制餐后高血糖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研究表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多都患有糖尿病。而晚期糖尿病患者又往往会出现截肢和失明等严重后果。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极大,一旦患上此类疾病则预后较差。发生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如何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良好地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措施。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越高,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就越高。为此,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糖尿病治疗指南都建议,无论经济情况如何,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现已公认,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标志性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会受到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共同影响。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明显增高主要是受其空腹血糖的影响;而其糖化血红蛋白的轻度增高则主要是受其餐后血糖的影响。因此,全面地控制血糖应包括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过去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监测时只检测其空腹血糖和三餐前的血糖,而忽略了其餐后的血糖。这也是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不能达标的原因之一。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与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是导致其发生心血管危险事件和死亡的独立因素,其血管内膜的中层厚度会随其餐后2小时的血糖升高而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强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也优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餐后的高血糖之所以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其原因可能在于,餐后血糖的增高较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患者血糖的波动影响更大。研究表明,与稳定性高血糖相比,波动性高血糖对大血管和微血管的损害更严重。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蛋白激酶C的活性,从而可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并最终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地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危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