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谁来为青春期的孩子守望?霍尔顿说: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谁来为青春期的孩子守望?霍尔顿说: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时间:2023-07-23 06:38:58

相关推荐

谁来为青春期的孩子守望?霍尔顿说: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1.“有一群小孩子,在一块麦田里游戏。除了我,附近没有一个人。要是有哪个小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

我无数次为这个细节所打动!

你很难想象,这个单纯得近乎幼稚又极具诗意色彩的夙愿,竟出自那个满口脏话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之口。这就令人莫名地生出一缕辛酸的感动,像我。我不知道这样述说,是否真正表白了我对霍尔顿、或者是塞林格的某种朦胧的理解。但我确信,随着青春期如河流般永远逝去,某些人的记忆早已变得冷淡如石,某些人的心灵早已不堪回首。

如今,依然“游戏”在青春期这块“麦田里”的孩子,谁来为你守望?

2.面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书,需要一种理性阅读。如果只是怀着某种猎奇的心态、单纯的追求有趣的故事,那么在某些人的眼里,这部书就成了“混帐”作品而承受“遭禁”的命运了。这是个三重悲哀,对于作品、作者和读者而言。

有些所谓的评论家评价该书:优也在语言,它新奇似野花;劣也在语言,它粗俗如粪便粪桶。此话令人心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恨。

的确,霍尔顿抽烟,酗酒,旷课,打架,早恋,狎妓,满口脏话,愤世嫉俗------从教育者的视角去看,这都是大逆不道。开除!开除!就差一棒子打死了。然而,细读文本,你会发现,塞林格在霍尔顿身上投射了一缕冬阳般的温情。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哪怕只望那么一眼,一切都变了样。

其实,霍尔顿并不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可惜我们都不太了解他。成人世界观,不仅熄灭了我们眼睛的热情之光,也禁锢了我们用于探究事物本质的那点思想。时代的浮躁,让我们游离于现象与本质之外,处于尴尬的“失语”状态。这正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这现象倒挺符合安多里尼先生(霍尔顿的英文老师)的哲学观:孩子们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大人们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所谓的“成熟”,真是件可怕又糟糕的事儿。

3.还是回到细节上来,让语言引领我们进入霍尔顿那神秘的纯真的清洁的内心世界:

霍尔顿,这个喜欢阅读林·拉德那、托马斯·哈代的“文学天才”,这个十六岁的青春少年,被潘西中学开除了,“原因是我有四门功课不及格,又不肯好好用功”。这已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他没有马上离开,他说,“我流连不去的真正目的,是想跟学校悄悄告别。”“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要不然,我心里就会更加难受。”他去向他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告别,为了不让老师担心,他说,“我会改过来的。我现在只是在过年轻人的一关。谁都有一些关要过的,是不是呢?”

谁都会看得出,在这个孩子装做冷酷的外表背后,隐藏着一份多么无奈、且充满善意的温情。

在宿舍逗留期间,霍尔顿与斯特拉德莱塔干了一架,只是因为他对琴的盲目痴情以及他太了解斯特拉德莱塔这个“杂种”的为人处事。他说,“虽然我他妈的十分肯定老斯特拉德莱塔没法跟她干那事儿——我对琴理解得像一本书那么透——可我仍不能把琴从我的脑子里打发走。”

读到这,我忽然想起了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看来糟糕的青春期教育,是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问题,请不要把责任全推到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身上。这一关,不仅孩子,还有我们成人,都要好好想点办法,帮他们一路走好。谁在青春期时,不曾干过这样或那样的傻事呢?

4.面对这个冰冷的世界,极度的无聊与寂寞使酒后的霍尔顿中了那个开电梯的毛里斯和妓女的“招”。其实,他无心动那个妓女,却被勒索去了五块钱。他希望自己没哭,但他的确哭了。他赤裸裸的展示出了他性格懦弱的一面。但对于这一点,他是勇于承认的。“我决不自欺欺人。”他说,“我是那种胆小鬼。我尽可能不表现出来,可我骨子里真的是个胆小鬼。”

这也许就是霍尔顿,在美国这样的环境里,在青春期里,尚能够守住“童贞”的根源吧。他胡来,但他内心里把握着一个“度”。这也是他极其痛恨斯特拉德莱塔的原因。

霍尔顿到一家小饭馆吃饭,偶遇两位修女,就与她们亲切的谈论起文学来,还慷慨的捐给她们十块钱。等修女们走后,他竟后悔自己只捐给她们十块钱。饭后,他在街上看到一家人。大人们只顾讲话,而小孩子哼着歌儿在马路上走着直线。当时,“汽车来去飞驰,刹车声响成一片。”他还在音乐台帮一个独自溜冰的小女孩收紧溜冰鞋。

这些细节,让我们诗意的看见了霍尔顿天性纯真善良的美好一面。

当然,最能揭示他纯真朴素天性的,还是他偷偷溜回家与妹妹菲宓的对话和玩闹的情节。

5.顿不断的给琴打电话,可没人接。为了消磨寂寞孤独的时光,他去看电影。坐在他旁边的是位太太和她的小孩子。太太被电影感动得越哭越凶,可小孩子早已不耐烦,要上厕所去。霍尔顿说,“她不住的叫他规规矩矩坐着。她的心肠软得就跟狼差不离。”

你尽可以批评霍尔顿愤世嫉俗、满口脏话,但你不可以不承认他审视现象的独特视角。冷眼相看,才见本质。有个性,才有才华以及思想。

霍尔顿逃离家,去了他所尊敬的英文老师安多里尼先生那里。他们谈论起英语“口头表达”,霍尔顿说,“我是说他(文孙老师)老教你统一和简化。有些东西根本就没法统一和简化。我是说你总不能光是因为人家要你统一和简化,你就能做到统一和简化。”

霍尔顿的反叛性,也揭示了一个教育的大难题。教育应当是一种美丽的事业,但孩子们的被动接受极大的损伤了教育的这份美丽性。是该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一下这些问题了。

更感人的是,尽管霍尔顿极度疲倦,他还是努力倾听着老师的教导。如果不是后来误会老师是个同性恋,这无疑会是一次美好的倾听、倾谈。可惜,青春期的孩子都过于敏感,而大人们又既缺乏细心也不耐烦。

6.最感人的情节在结尾。圣诞节临近了,霍尔顿依然在孤寂的流浪。这个可怜的孩子,甚至在过马路的时候产生了坠入深渊的幻觉,他不断的在心底里喊着他死去的弟弟艾里的名字。他去学校找妹妹菲宓,向妹妹告别,他已写信告诉妹妹自己决定去西部了。那所学校也是他的母校。霍尔顿说,“我到了那儿以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本来没有把握,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记得里面的情景。可是到了那里,才发现自己记得很清楚。里面的一切完全跟我上学的时候一模一样。”他还看见一个黑人孩子,拿着跟自己过去用的一模一样的号牌去上厕所。他两次发现墙上涂刻着“X你”两个大字,两次都悄悄的把它们擦掉,免得让妹妹和别的小孩子看到它,受污染。在展览馆,他还示意一个小孩子把裤子上的纽扣扣好。

草木尚有情,何况人呢!霍尔顿的行为,昭示出他清洁的内心世界。我真为此感动。

菲宓终于来了,还拖着一只大箱子。原来,她要与哥哥一起离家出走。霍尔顿突然火了,甚至想给妹妹一巴掌。他坚决要妹妹回去上学,去演自己喜欢的那场戏。可是面对倔强的心爱的菲宓,霍尔顿没有办法,他只好放弃了去西部的决定。兄妹俩去逛了动物园,又去了公园。霍尔顿买票让妹妹去坐木马转台。这时,天下起了大雨,所有做父母的和其他人等都奔到屋檐下避雨去了。只有霍尔顿依旧坐在长椅上,淋着雨,快乐的看着菲宓穿着那件蓝大衣,在那只很旧的棕色大木马上转个不停------

这时,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是苍白的。我想,如果给这一切下个定义,只有一个字:爱!

只要心灵深处藏着爱,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7.掩卷而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霍尔顿是塞林格年少时的一面镜子,或者一个影子?通过这段青春期心灵史的书写,塞林格是否也像博尔赫斯一样看见了自己的“脸”,或者灵魂?

作品的开篇提到哥哥D.B.的小说《秘密金鱼》,“讲的是一个小孩怎样不肯让人看他的金鱼,因为那鱼是他自己花钱买的。”霍尔顿极其喜欢这样的故事。作品的后半部分里曾提到一张叫《小舍丽·宾斯》的唱片,“唱的是一个小女孩因为两颗门牙掉了,觉得害羞,不肯走出屋去。”霍尔顿评价它是张了不起的旧唱片。

从这两处细节,可以看出霍尔顿似乎很了解小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为小孩子的坚守清洁纯真的心灵空间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而塞林格本人呢,成名前一直默默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后,他却过起了现代隐士生活。后来,他解释说:“我的写作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发表了反而太惹人注目,我不要公众干扰我的私生活。”

这不叫自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纯真的精神空间,那儿装满自由和幸福,是别人无法品尝体验的。塞林格也许就是欲用这篇作品以及他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这一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结尾一句话,这样朴素又充满温情的表白道:“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个人来。”我相信:这是霍尔顿的心声,更是塞林格的心声。

这一切,只缘于一份刻骨的思念,一段温情的追忆,一种勇敢的反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博山书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