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被称为“完人”的王阳明 有何丰功伟绩?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被称为“完人”的王阳明 有何丰功伟绩?

时间:2020-10-01 11:20:57

相关推荐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被称为“完人”的王阳明 有何丰功伟绩?

说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古今完人,王阳明可能算是最没有争议的了,其言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是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等中外名人的心灵导师。那么王阳明到底有什么建树,当得起如此评价呢。

被称为“完人”的王阳明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王阳明从小便接受了比较好的家庭教育。

十三岁的时候,王阳明正就读于私塾,一日私塾的先生问他何为天下最要紧的事,王阳明语出惊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认为中举做官不是第一等要事,第一件事是读书做圣贤。小小年纪的王阳明从此立下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少年便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

而当时的朝廷腐败无能,国内义军四起。英宗皇帝更是被蒙古瓦剌部所俘,种种事情在年少的王阳明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阴影。此时的王阳明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家尽忠。

十五岁时的王阳明为了平定内乱,屡次上书皇帝献计献策,可惜并未被采纳。同年开始随父亲外出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到处都留下了王阳明的足迹,了解了各族的风土人情,熟悉了边关塞外形势。这对于以后王阳明带兵平乱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王阳明像

弘治二年(1489年),王阳明十八岁时,刚结婚一年的他在带着夫人诸氏返回余姚的途中,向娄谅(明代著名理学家)拜谒,娄谅向他讲授了“格物致知”的学说,王阳明听后欣喜万分,感觉一扇从未见过的大门向自己缓缓打开。之后他又读遍朱熹的作品,时时思考宋儒“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王阳明“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却什么都没有发现,人也因此病倒。从此之后王阳明便对“格物”的学说产生了极大怀疑,这段历史上有名的“守仁格竹”是王明明思想转变的开始,对其日后的“心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理学家朱熹

《王文成公年谱》记载:“五年壬子,……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王阳明通过对格竹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

守仁格竹图

王阳明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很是不满,其后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认为人应该做到“知行合一”每个人心中都是有良知的,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使人不能够遵从内心的想法去行事,致使违背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依然失败。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王阳明却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二十八岁之时,才中了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而后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却因触怒宦官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龙场当时是未开化的地区,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根据当地风俗对百姓实施教导,受到了民众的爱戴。而在这期间王阳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同时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

龙场悟道的王阳明

而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便向王阳明请教“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而王阳明的回答是:“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段著名的对话也阐述了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理念。史称“龙场悟道”

此花不在心外

正德四年(1509年),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正德十一年,因受兵部尚书王琼赏识,被举荐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南中贼寇蜂拥四起,各州贼寇占山为王,且之间又遥相呼应。官府之中还有不少盗贼的耳目,致使匪寇横行,难以剿灭,赣县主簿也战死。王阳明到任之后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王阳明赦免了他们的罪过,并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集广东,福建兵力于一处,出兵剿匪。

因王阳明用兵“诡异”“独断”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其后更是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王阳明的军事领导能力由此显露出来。

正德十四年(15),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消息传到京中,满朝哗然。只有王琼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此时的王阳明正前往福建平定叛乱,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可是此时的王阳明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

王阳明带兵平叛

只能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王阳明担心宁王顺长江东下,直捣南京,如果南京丢失,叛军在政治上会占据主动地位,平叛的困难会增加很多。

便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谋反

宁王犹豫不定,等了十多天,才知上当受骗,便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直取南京。此时的王阳明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掉头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因朝廷局势复杂,平叛成功的王阳明并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面对复杂的形势,王守仁急流勇退,称病在家,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直到世宗即位以后,才得以加官进爵。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王阳明又带兵平叛,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王阳明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便投降了。

而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也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王阳明以圣人之心立德,以平叛之绩立功,以心学之大成立言。功在当下,彪炳千秋。无愧于“完人”的称谓。

我是青松,有关历史方面的问题,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更多的历史知识请关注我,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点个赞或者分享给朋友吧!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