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历史上的今天——1880年9月18日 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历史上的今天——1880年9月18日 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时间:2021-09-01 08:41:41

相关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1880年9月18日 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 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 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 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 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 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 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形影响。

电报是由查尔斯·惠斯通及威廉·库克发明,两人在1837年取得英国的专利。在美国,萨缪尔·摩尔斯在接近同一时间同时发明了电报,并在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摩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摩斯电码。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它是大西方铁路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用。这条线路长13英里,属指针式设计。

中国首条出现电报线路是1871年,由英国、俄国及丹麦敷设,从香港经上海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由于清政府的反对,电缆被禁止在上海登陆。后来丹麦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将线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并在6月3日起开始收发电报。

天津是中国开办邮电通信最早的城市。1877年,大清朝廷为沟通军情,派李鸿章与在中国开设电报局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交涉,委托该公司修建从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城,从天津机器局至北洋大臣衙门的两条电报线路。这是中国最早的军用电报线路。当时的电报通过电线相联,两点之间,每几十米架设一根木头电线杆,线路由电线杆支撑起,悬在半空中。

1880年9月18日,李鸿章于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架设天津、上海间电线,次年年底通电。电报总局是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中比较成功的一个,对于促进经济交往,抵制外商,收回利权以及国防情况的迅速传递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881年4月,国内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津沪直达电报线路在上海、天津两地同时开工,到年底,这条全长3075华里的电报线路全线竣工,两城之间共设七处分局站点,从天津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济宁、镇江、苏州直至上海。这条线路的历史,也表明了当时上海天津两座城市的重要性和开放性。津沪电报总局对外公开营业,开始收、发公私电报。上海《申报》让该报驻北京记者将新闻先送到天津,再通过电报传到上海,以随时获得京城独家快报。

现今的赤峰道上原电报学堂

1882年1月16日出版的《申报》,刊登了第一条从北京经天津发出的电讯:“清廷查办云南按察使渎职。”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条新闻专电。当时,中国的电报房使用摩斯电码,每分钟约可发出20-25个华文明码,每三个电码按一个字收费,每份电报最少要七个字,七个字以下也按七个字收费。收费标准与两地的远近有关,比如天津到江苏清江浦每个字要一角一分钱,到上海则要花一角五分。津沪电报总局的地址,在天津东门内问津行馆,今鼓楼以南的位置。

1882年4月,电报局改为官督商办,募集商股80万元。1883年春开始架设沪粤线,次年夏全线通报。电报总局也迁往上海,在各地设分局、子局、子店、报店四个等级的分理机构。

1883 年后,津沪电报总局迁往上海,天津又设立了北洋官电总局,统辖天津、河北和东三省的电报线路。朝廷与英商大东公司、丹麦大北公司联合组建了天津电报局,地址在法租界紫竹林红楼;天津无线电报局在法租界设立,报房在法租界沙大夫路吉祥里(今山东路),收发处和管理机关设在法租界窦总领事路(今长春道),担负国内无线通报,还可通过上海国际电台与国外通报。

1884 年,电报总局接收华合公司,改为广州电报分局,电线通至九龙。同年长江陆线竣工。至 19 世纪 80 年代末,通往西南、西北、北京、东北的干线也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了贯通全国的电讯网。 1908 年,电报局改为官办,隶属邮传部,称电政局,兼办电话事业。

1934 年,天津电报总局成立,今天中心花园环形路上的天津邮政局大楼,就是当年电报总局的所在地。电报局为工商、金融等行业提供了便利,也传递军事情报,当时天津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情报中心。

1958年中国第一座新式电报大楼,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北京电报大楼落成投入使用,全国各大城市也纷纷建起电报大楼,楼顶的四面钟,成为每座新式电报大楼的统一标志。

天津电报大楼最鼎盛时期,电报班占了大楼五楼整整一层,300多名报务员,要掌握电报的格式、写作,要至少背出3000个电码。发电报时,柜台里的工作人员接过写着精炼文字的纸条,递给电传机前的打字员,一个个字符敲进电传机,旁边的小铁盒随即滚落一张打满小孔的纸条,发报员把这纸条上的信息,滴滴答答地传到远方。

收到电报后,报务员将电报一封封从楼上的一个圆孔里扔到一楼,再由当时的1000多名电报投递员,投送到千家万户。在平房胡同或者大杂院里,常常老远就听到引擎轰鸣,那是骑着摩托车的投递员——比骑自行车的邮差要神气很多倍——他把摩托车停好,拖长了声音抬高嗓门急匆匆大喊:XXX,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全国范围呢,24小时之内即刻收到消息。而写信最远的至少需要一星期,最快的异地信件也需要三天。

天津人对电报大楼的钟声印象深刻,每每听到钟声响起,都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成了天津人集体记忆中最难忘的声音。如今,各地的电报大楼大多改变了原有的功能,电传机、发报机都变成了博物馆里的历史。曾经连接两地,号称“永不消逝的电波”,信号越来越微弱,已经完全被人们遗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