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古代世界观与现代世界观

中国古代世界观与现代世界观

时间:2022-11-23 15:23:56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世界观与现代世界观

法学世界观

天(天宫) 地(地狱) 人(凡间)

或者有书说是:世界分为神界、魔界、龙界、人界、幂界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说的是人可以了解世界。

法学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序的世界。从物质关系中认识到了事物现象原理。我们认识世界的直接切入点是事物现象。世界以物体为基础,物体的物质反应特性形成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这是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以实物个体的空间规则分化形成物体为单位的静止稳定。物体静止稳定为基础形成了运动形式分化。物体的物质反应形成了发展变化。古人把引起物体物质反应的因素归纳为“气”。它是古人根据空气的特点和空气与自然界物质变化的联系引申而来。以物体的结构层次性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内部个体相互作用的力性因素和整体所受环境影响的力性因素综合形成了物体的环境。形成了环境对物体的控制能力。世界以物体为基础,环境的控制形成了事物现象的基本状态。

物体物质反应的连续性,普遍性,自我放大性,条件的系统性反映了环境中有促使发展变化的起始因素存在,维持发展变化的条件因素存在。在世界事物现象基态上的个体变化,同样受环境控制。力性因素执行了控制物体的状态,形成了事物现象。是气概念产生的物质基础。实物因素和力性因素本身是一体的。二者不是完全固定一起的。实物因素和力性因素表现了各自特性的分化,有了功能分化。二者又相互依赖,个体特殊性中保持统一。现代科学理论是围绕物质运动形成了现代科学理论的方法论。气是以力性因素执行事物现象控制作用建立的概念,。以力性因素执行事物现象的控制形成论述方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

1/19页

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谓“死亡”,对自然界的生物而言,一般是指“失去其生命”,人、动物等的死亡均是如此;对人类社会中的组织机构、制度原则、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和学术文化等而言,是指“失去其存续下去的价值”,从而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作用。法学作为学术文化的一种,其死亡当然与自然界的生物的死亡不同。它既不会在外形上完全灭失,因为它的载体如书籍、文献及碑石、铸鼎等还会保存下来,也不会马上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因为它的观点、概念和思想等还会在人们的头脑中存留若干时间。但它与自然界的生物的死亡也有相同之处:即死亡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生物体或社会组织体以及学术文化形态,在它的形体死亡之前,都会将其基因传下来,如人和动物死亡之前,已通过生育将其基因通过后代传了下来;旧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文化等在消亡之前,也都有一些成分传给代之而起的新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文化等。惟此,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人类社会也才能延续发展。就世界法和法学的发展而言,说某一法学传统死亡、某一法学传统留存下来,都仅仅是指其程度和范围的不同,而不是说其性质的区别,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种对后世没有任何影响的法和法学传统。?因此,这里所说的死亡,与佛教中的“涅槃”(彻底死亡)是不同的。?就法的发展而言,说某一法学传统保留了下来,某一法学传统消亡了,主要是指前者的主体部分影响了后世法和法学的发展,而后者只有个别成分和要素为后世的法和法学所吸收。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法学的死亡,指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佛学世界观

佛学诸经典在阐发其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时所透示出的丰富的美学意蕴已多为学者清理与厘定,但佛教中观学派独特的中观义理对中国古代美学的渗透与影响,则少有论述。本文试图就佛教中观论对中国古代审美范畴、审美言说方式、意境理论等的影响作粗浅阐述。

佛学讲究人置身事物之外,方能洞察其规律。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最后演化定型为中观学派(空宗)和瑜珈学派(有宗)两大派别。其中,大乘空宗对中国影响尤大。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为龙树及其学生提婆。该派奉《大品般若经》为

2/19页

主要经典,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提婆的《百论》为该派的基本理论著作。龙树中观学说传入中土后,后秦鸠摩罗什与僧肇师徒加以系统介绍与阐发,迄至隋唐,形成了以吉藏为首继承中观义旨的三论宗。而天台宗“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禅法对中观义理也多有阐发与印证。中观学派主张观察问题、认识事物要不落一边(如空和有各为一边),要不偏不倚,综合空有二边,使之合乎中道,才能观察到世界本原或真如佛性。中观派亦以思维方法上的不落一边、行乎中道而得名。

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是中道缘起说,即以否定有无、生灭等各种对立的两个极端,用不偏不倚的观点来解释万物的缘起,进而说明世界现象。在谈论万物缘起时,龙树主张“破执空有”。他既反对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实有观点,也反对大乘方广部的虚空观点。他认为缘起不是单纯说有或说无,而应该是有无的统一。他从认识论的角度强调人的认识应从感性开始,而感觉无非是由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虽然龙树认为内根与外境都是“自性空”的,但其“破执空有”,提倡综合空有的中道观的主张则从认识论上强调了认识源于主客双向交流的重要性。这就同传统哲学中的心物交融说有了认识论上的契合点,并能顺利渗透到中土审美运思中来。为了进一步阐发一切事物自性空的道理,龙树还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八不缘起说。《中论?观因缘品第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套正反双边否定的理论和方法包含着辩证法,虽然只讲否定,不讲肯定,把一切现象归结为无任何规定性的“空”,但其中对概念中介作用的否定,提倡般若智慧与对象的直接冥合的直观方法与审美直观在思维义法上颇有暗合之处。此外,在论述真假二谛时,龙树提出了“为真谛而说俗谛”的重要思想,主张将俗谛(现象、世间识)与真谛(佛性、法性)统一起来观察现象,既要看到现象的性空,又要看到现象的假有,综合空假二谛,使之不偏于真,也不偏于假,合乎中道。这种以世间万相的真实性即俗谛为阶梯、由假入真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得意忘言”的审美言意论也取得了语言论上的沟通。而在对中道方法的重要性的阐述中,龙树把中道提高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强调中道就是真正把握一切事物现象的实相的途径与方法。在《中论?观四谛品》中,龙树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意思

3/19页

即是因缘为出发点,由此而表现为空假二者,合而表现为中道。中道乃在于既以假成空,又在于以假显空,因性空才是假有,因假有才是性空。中道既破执空有又综合空有,为“胜义谛”、“第一义谛”。这种中观思想实质是对佛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世界观所作的方法论提摄。而真假色空问题必然关涉美之真幻问题和艺术创构中的有无、形神、虚实等问题。

龙树中观学说在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秦鸠摩罗什就继性地强调以中观方法来解说一切缘起观象,提出了“空有迭用”的观点。他说:“佛法有二种。一者有,一者空。若常在有,则累于想著,若常观空,则舍于善本。若空有迭用,则不设二过,犹日月代用,万物以成。”(僧肇《注维摩诘经》卷六)。旨在强调破执空有二边以求合乎中道。僧肇继承了乃师鸠摩罗什的观点,以不真说空:“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既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示兹矣”(《不真空论》)。僧肇以不真说空其实质仍然强调破执空有不又离实相来观察事物。

隋代,三论宗代表人物吉藏则主张“空有相依”。《三论玄义》中即云:“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强调了空有的相互依持。此外,吉藏更提出一套双遣双非的中观方法。《大乘玄论》卷一中说:“他(师)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为真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名为真谛”。这种双遣双非法的系统运用旨在强调对“立”与“破”都不能执著,而要以“无所得”为宗。其中,“双遣双非”法要旨在于不即不离,嗣后唐代皎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诗家中道一说,可见其直接影响。此外,“双遣双非”暗中强调了真谛的不可言说性,于审美直觉思维和艺境审美特征均颇为沟通。

以智 、灌顶为代表的天台宗,其“三谛圆融”观虽然追求以清净心为出发点的圆融无碍的清净境界,但以中道为佛性,强调不遣空假,不离二边,一念三千来观照诸法实相也蕴含着极丰富的审美思想。《法华玄义》倡“中道遮二边而调直”,即是主张不但见空而且要能由空入假,更能由空假入中,即空即假即中方为中道。这种观照方法与中国古代美学中强调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等传统艺术辩证法也有思维义法上的一致之处。

4/19页

道学世界观

道学讲究凡事有自身规律。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所谓“非常道”本意是指“道,或无、有”的不具体性、而是普遍性、不变性;所谓“玄”就是精妙,真实、深刻而内在和谐的事物以及人的本质存在,不是通常理解的玄虚,虚假、虚无缥缈,“玄思”恰是求道的必经之途而已。《道德经》不是偏狭的世界观学说,也不是简单的自然主义,而是人类高级思维的艺术,是科学哲学之父,可与《周易》互补,构成一种完整的关于人的存在或者说“人道”的科学哲学。

(一)本体论

1、世界的本体是“太一”。

老子的《道德经》首先是对世界真实本体的科学认识,其文开篇就讲的是这个世界的本体问题。在老子看来,只有明确了世界的真实本体(大道、太一),才有对其的正确把握并与之契合。这是人类认识的大前提,也是我们社会实践成功的基本前提。胡孚琛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据其“全息原理”皆开端于一;而且万物都是阴阳互补的统一体,遵循阴极生阳,阳极反阴的“太极原理”。道以其“生化原理”化生万物;万物以“中和原理”皆具备“道”的特征。“一”是佛陀的“心”(灵明性体、佛性),是柏拉图的“最高理念”,是宇宙的“绝对精神”,是易学的“太极”。【1】他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应当说是把握住了《道德经》的精髓。

2、“无”是世界的时间开始,是存在虚无化,时间性维度,本质存在,是太一之一面。形而上学和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思维抛弃了无,只关注有。这是缺乏时间维度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科学的基础维度不可或缺无,否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只能成为经验性的技术,就没有走向理性的、成熟的科学之路。作为人,不认识无,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海德格尔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后文再讲这个问题。

3、“有”是世界的空间开始,存在存在化,空间性维度,人的表象世界存在,是太一的另一面。人们过于关注有,企图通过征服有而达到自由。以至于将人的本质也限定在有的世界。而人的真正本质却是无。

5/19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