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庄子《外篇之胠箧》10.3

庄子《外篇之胠箧》10.3

时间:2020-11-19 16:31:50

相关推荐

庄子《外篇之胠箧》10.3

<10.3>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白话>

圣人如果不死,大盗就不会消失。虽然是借重圣人来治理天下,却等于对盗跖大为有利。圣人制定斗斛作为量器,大盗就连斗斛一起偷走;制定权衡作为天秤,就连权衡一起偷走;制定符玺作为信物,就连符玺一起偷走,制定仁义作为教具,就连仁义一起偷走。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偷窃腰带上的带钩的人会被处死,偷窃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而诸侯家里的仁义多得很呢。这难道不是偷窃了仁义圣智吗?所以追随大盗、掠夺诸侯、偷窃仁义,以及用斗斛、权衡、符玺来图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爵的赏赐也无法劝阻,即使有严刑峻法的威胁也无法禁止。这种对盗跖大为有利而无法禁绝他们的情况,正是圣人的过错啊!

<解读>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庄子》中最偏激的论断之一,专家学者推论这应该不是庄子本人的想法。事实上,后代往往并无圣人,而大盗依然不止。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是沉痛的感慨,也反应出当时政治与人权的不理想状况。不过对于治理天下的官吏而言,谁是天子倒不怎么在意,只要自己有官做就好。有些人面对改朝换代则无法忍受,譬如王国维投湖而死的真正原因至今还不得而知,有人说他是因为年轻时曾得到满清皇帝召见与重视,对读书人而言是人生大事。但后来的军阀对他的轻视,以及对清末皇帝的鄙视,让他觉得活在世间只差一死而已。明末的读书人也有终身隐姓埋名的,而他们后世一两代的人,生下来就已经是清朝,哪里还会有什么不平?所以人间要分辨谁代表正义的化身,有实际的困难。

这一段也是《盗跖》的前奏,当大盗的好处,就是等到成功时一切都得到合理说明,连人都成为正人君子了;万一输了,损失也不大,因为成功的人本来就不多。所以庄子嘲笑禹治水时累得大腿没有肉,小腿没有毛,实在太辛苦了。一旦大盗成功夺得天下,圣王所有的努力只能拱手让人。

儒家认为强盗不好,道家却认为无法分辨强盗,譬如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他的对手陈友谅失败后就什么也不是,但朱元璋取得天下,后代子孙继续为天子;又譬如陈胜、吴广在看到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时,就夸下海口:“彼可取而代之。”虽然革命没有成功,但至少死后留名,而当时许多活得比他们久的人,却没没无闻。所以此处言论反映了乱世的真实情况,对我们读书人的意义是,一方面要认请事实,另一方面则要思考应该如何是好。依上述例子来看,这是历史上客观的事实,庄子在此加以分析;当说到应该如何时,就各有立场加以分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