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读经典:孟子身世

读经典:孟子身世

时间:2021-06-20 02:04:20

相关推荐

读经典:孟子身世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鲁国邹城人(今山东省邹城市)。孟子的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孟子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父名激,母仉氏,鲁国庆父后裔。所以孟子为“鲁国三桓”之后,祖先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现在“孟”姓的根,一支就是孟孙氏,另外在卫国也有一支孟姓家族,但因孟孙氏的远祖是周公,卫国孟姓的远祖是康叔,周公与康叔是兄弟,同为周文王之子,所以孟姓都是周文王子孙。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晚孔子一个多世纪。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前532年-前481年),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子思(前483年-前402年),孟子(前372年-前289年),这几位就是孔子以后形成思孟学派的“道统”上的人物。孔子19岁生孔鲤,孔鲤51岁过世时孔子70岁,当孔子过世时,孙子孔伋年仅4岁,当时曾子26岁,孔子去世前,把孙子托付给曾子。当曾子70岁去世时,孔伋应当是48岁,孔伋享年81岁(不过《史记》说年62)。孟子则晚孔子107年生,离子思过世也已经30年了,《史记》所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所以孟子只能说自己是私淑于孔子,“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

从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孟子诞生时的形势与孔子时代是大不同了,三家已经分晋,田齐已经代替了姜齐,孟子出身时战国也经历了103年了,这时的齐国已经是田齐的第三代君王,田午,谥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齐桓公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与孟子有交往的齐宣王就是田齐桓公的孙子。另一位与孟子有交往的重要君王就是魏惠王(《孟子》中称梁惠王),魏惠王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三代君王,此人寿命很长,享年82岁,在位50年。孟子四岁时他就在位了,到孟子与他相见时,已经是垂垂老矣的末年了。而到孟子去世时,离秦并六国已经为时不远,还有60年而已。所以孟子一生处于战国的中期。

战国时代虽说是七国争雄,这是从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展而言的,其实当时一些自古遗传下来的小国,如鲁国、宋国、薛国,甚至像滕国那样的小国,还有很多是存在着的,只是处于大国附庸的地位,苟延残喘地存在着,一直到战国后期才一个一个地为附近的大国所统一,从封建制而纳入了郡县制的体系中。因此在孟子的一生中还与很多小国君主有过交往。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时代需要英雄,英雄造就时代。所以这是商鞅、吴起、孙膑们的时代,甚至是苏秦、张仪、吕不韦们那样为了自身荣耀的时代。相比之下孟子就显得“迂远而阔於事情”,所以不为时君们所赏识,他们尊重孟子,但不会重用孟子。其实这不仅是孟子的遭遇,比孟子稍后的另一位儒家大师级的人物荀子(公元前3-公元前238年)其实也是怀才不遇的,只是他的学生韩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改换了门庭才能在这样的英雄时代成为英雄而出将入相。因此孟子的遭遇其实就是儒家的遭遇。而在一个不受重视的时代能前呼后拥周游纵横于列国之间,“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滕文公下),可见孟子也不是等闲之辈。

但孟子最后只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总算有了一个对历史的交待。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并且在后代受到了一系列的追封追谥:宋朝元丰六年(1083年)宋神宗追封孟子为邹国公,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追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孔子是至圣,颜回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孔伋是述圣,孟子是亚圣,从年代上说孟子殿后,但从地位上说,孟子是仅次于大成至圣的亚圣,孔子是集大成的极致的圣人,孟子为其次。

我们读《四书》可以看到,孔子的《论语》只是语录,孔子只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地对具体的人与事发表自己的观感,孔子是“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论语》中的孔子没有长篇大论。但在离孔子几十年之后出现的《大学》与《中庸》就开始进行长篇议论了,尤其是《中庸》从议论中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本体思想。从思想内涵来说,《中庸》对儒学进行了心理学的改造,将在《论语》中没有被重视的心理问题引进了《中庸》,形成了儒学的心理学结构。而到了孟子又有所发展了,《孟子》不仅讨论的问题更深刻更广泛了,表现手法上也更完善了。《孟子》的推理水平是远在《大学》《中庸》之上的,所以只有孟子才能善辩,他的论证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而且《孟子》继承了《中庸》的心理学倾向,对“心”的问题作了他那个时代可能作出的深层讨论。《中庸》心理学还只是提出了人的信心问题,《孟子》则将道德的动机问题带进了儒家的学说中。孔子在道德问题上基本是只看效果的,因为他没有心理学的基础也只能看效果,而孟子则为儒家的道德观引进了动机论的思想。

《孟子》的写作手段,他的文笔是高超的。孔子因托古改制阐释了一个尧舜故事,但还是很原则,就是几句赞美,到孟子书里就讲得像真的一样了。因为《孟子》所见当时的君王,使用的都是谥号,可以看出《孟子》也是为学生后人所编辑的,尤其《孟子》也应当是秦代大浩劫后的遗物,也受过汉人的编辑,不过其基本内容还是应当保留了孟子的风格的,所以《孟子》毕竟与《论语》《大学》《中庸》有不同的风格。

《孟子》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在他的论说与语录中,体现了很多有特色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道德伦理(包括性善论)。这些思想在后代的社会生活、学术活动中不时地被重复着研究,对后代有重大的影响。

《孟子》的语言很有特色,特别是孟子善于运用所谓的“无类类比”的逻辑推理手法,既是“无类”的,却又不是“无理”的乱说,这是孟子的本事。而且其中有大量的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转化为成语。如:不远千里(梁惠王上),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明察秋毫(梁惠王上),缘木求鱼(梁惠王上),妻离子散(梁惠王下),匹夫之勇(梁惠王下),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事半功倍(公孙丑上),出类拔萃(公孙丑上),与人为善(公孙丑上),彼一时,此一时或作(此一时,彼一时)(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丑下),专心致志(告子上),一暴十寒(告子上),舍生取义(告子上),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常用语,其中一些甚至在否定一切文化成果、特别要否定孔孟之道、革文化命的疯狂的大浩劫中也能得到流传,连狂徒们也不得不对之敬礼致意,可见《孟子》语言的力量了,这也是一种藐视一切的心理力量的体现。

附: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魏惠王,韩昭侯6年(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37年(公元前332年)孟子约四十岁,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公元前330年)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公元前329年)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29年,宋君偃后元1年(公元前328年)孟子与告子辩论,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孟子与匡章交游,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公元前327年)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公元前326年)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公元前325年)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公元前324年)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齐威王34年(公元前3)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齐威王37年(公元前3)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齐宣王1年(公元前3)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齐宣王2年(公元前3)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孟子在范遇齐王子。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公元前3)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鲁平公,齐宣王5年(公元前3)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公元前3)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孟子遇宋牼于石丘。

周赧王25年(公元前290年)《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公元前289年)孟子约卒于此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