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燕赵传奇·皇家文化|第七十六回 咸丰身后事 慈禧定乾坤

燕赵传奇·皇家文化|第七十六回 咸丰身后事 慈禧定乾坤

时间:2021-01-27 23:44:37

相关推荐

燕赵传奇·皇家文化|第七十六回 咸丰身后事 慈禧定乾坤

来源:燕赵传奇

上一回说到,乾隆的皇后那拉氏因为不满乾隆纳妃,剪断头发示威,犯了皇家大忌,被乾隆打入冷宫,生前遭尽冷遇不说,死后连块体面的墓地也没给。无独有偶,清朝有位皇帝,荣光一世,驾崩之后却不能入土为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悲催的皇帝又是谁呢?

这个皇帝就是清朝入关后第七代帝王咸丰帝。这位“战乱天子”生前连自己的陵寝都没建好,驾崩之后,两位皇后只好临时抱佛脚,紧紧张张代为操持这件事儿。陵寝是每一位封建帝王都很重视的大事,难道咸丰帝不关心自己的身后之事吗?为什么不提前张罗呢?

实际上咸丰帝在这个事儿上也挺上心,他刚坐上龙椅,就下旨选择万年吉地,还任命有名的风水先生陆应谷为相度风水大臣,帮他在东陵选了三处风水宝地:辅君山、平安峪、成子峪。咸丰帝本人对风水也略知一二,他货比三家、优中选优,最后认定,平安峪是一处真龙之地。光选址就花了四年多时间,在清代所有帝王中,花费时间最长。

咸丰皇帝对平安峪的山水环境非常满意,命人前来点穴位。咸丰帝命人来这里点穴,三个人点了三处穴位,根本没有吻合在一处。咸丰帝非常失望,最后决定力挺陆应谷,采纳他的风水穴位。可是,细心的咸丰皇帝还是有顾虑。

一是定陵穴位浅。陆应谷确定的穴位靠山,十分陡峭,地下不太深的地方有石头,点出石头来,会犯忌讳。所以,陆应谷点的穴位比较浅。可是,如果点的穴位太浅,还有可能点出地下水,这也不吉利。

二是这里有古建筑遗迹。东陵守护大臣上报咸丰皇帝,这个古建筑叫做“高庙子”,咸丰帝大吃一惊,后脊梁骨有些发冷。为什么?因为陵寝建在曾经是庙宇的地方,那是大忌讳。万幸,经过反复查证,这里是一座长城遗迹,咸丰帝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下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开工建设了,可令人奇怪的是,平安峪工程迟迟不见动静,直到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他病死在避暑山庄,陵寝都没开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咸丰帝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入侵,各种麻烦事让他应接不暇,乱世之中,他想尽快把陵寝落实了,对自己、多大清朝都是个交代。为此,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备料。从咸丰八年开始,咸丰帝就命人前往奉天采办建筑木料,还命令北京琉璃厂赶紧准备琉璃瓦。第二件事,选择开工日期。要知道,陵寝的开工日期是要经过严格计算的,经过钦天监的反复选看,最终确定了开工日期:咸丰九年四月十三日申时动土兴工,也就是这天下午三点至五点,据说是个大吉大利的时辰。前期准备差不多了,咸丰帝做了第三件事。他礼数比较周全,特别向风水先生陆应谷表达了感谢,赠了陆应谷一个巡抚的头衔。只可惜,陆应谷早已经死了两年,也没来及享受皇帝的恩泽。

到了皇陵开工的日期,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么重要的工程,并没有按照惯例,大张旗鼓来操办,只有礼部、工部的几个官员到场,象征性的拿铁锹铲了几锹土,就结束了仪式。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拖再拖,陵寝延迟开工有何难言苦衷?

入不敷出,国库捉襟见肘怎样凑足经费?

吉时已到,为什么不开工呢?其实,咸丰帝有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国库空虚,经费不足。修建陵寝,是一笔大宗开支,当时清朝有这样的实力吗?咸丰皇帝当政时,赶上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国库里银子哗哗往外流,大臣们连工资都开不起了。无奈之下,只能把乾隆年间铸造的三口大金钟融化,来充军饷。

为了筹集经费,咸丰帝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要各省份每家都摊点,给朝廷送红包。我们查阅资料时看到,陕西省当时送了一个七万四千两银子的大红包。可是红包拿到手,也不能专款专用,镇压太平天国拿不出军饷,咸丰帝没办法,只能挪用救急。

屋漏偏逢连阴雨,咸丰十年,就是陵寝开工的第二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帝吓得卷起铺盖卷儿,带着王公大臣和他的后妃逃到热河,躲起来了。这时候,恭亲王奕訢等人建议咸丰帝迁都西安,咸丰帝动了心。不过,这个想法很快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再加上咸丰帝的身子骨也不结实,经不起折腾,最终放弃了迁都念头。这一分神,建陵寝的事儿也就不那么用心了。

咸丰帝还有一个苦衷,那就是在建陵规制上无所适从。这一问题来源于他的父皇道光帝。道光帝本应在东陵修建陵寝,道光七年已经建成了宝华峪陵寝,他的两位皇后也被入葬地宫之中。可后来宝华峪地宫渗水,道光帝把建好的陵寝全拆了,又到西陵修建了慕陵,破坏了老祖宗昭穆相建的规矩。再加上,慕陵在规模和格局做了很大改动,比以前的皇陵节俭了很多。道光帝一番折腾,心满意足的入土为安,却给儿子留下了一道难题。自己的陵墓该修成什么样,咸丰帝一点思路也没有。

就这样一拖再拖,到了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在了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他的棺材被千里迢迢运到北京紫禁城,可陵寝还没建好呢,没地儿下葬,怎么办呢?必须紧急开工。

开工好办,可一个最难题摆在大家面前。咸丰帝的陵寝按照什么规制来建造呢?朝野上下你一言我一语,没个主意。这时候,有一个人率先上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人就是工部右侍郎宋晋。负责管理工程建筑,是内行,由他提,也是情理之中。他上书两宫太后,要求咸丰帝定陵的修建要仿照慕陵的规制,至少不要超过慕陵的规制。

两宫太后谁也不表态。她们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得先看看朝廷大臣们的反应,然后再作出相应的对策。果不其然,有人跳出来说话,否定了宋晋的提议。这个人是谁呢?礼亲王世铎。世铎是醇亲王奕譞推荐的军机大臣,可以说是慈禧的心腹,他最了解慈禧的心态。这时候,慈禧心里打的什么小算盘呢?当然是要恢复祖陵的规制。

要知道,慕陵的陵寝规模比前代皇帝小了很多,甚至比那些皇后陵都小,在慈禧看来,简直太寒酸了。慈禧心想,自己作为太后,不可能和咸丰皇帝葬到一起,如果丈夫的定陵按照慕陵的规制来建造,那么,自己将来的陵寝肯定更上不了台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定陵的建筑恢复以前的建筑规模,这样自己的陵寝才能修得豪华漂亮。

礼亲王世铎简直就是慈禧肚子里的蛔虫,溜须拍马是专长,为了讨慈禧高兴,他狠狠驳斥了宋晋的观点,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节约。世铎说,改变祖制会造成浪费,不改变祖制才是节约。而且,世铎还讥讽宋晋是个马后炮,咸丰帝在世的时候不说这个,现在才提出来,这不是沽名钓誉嘛!

官大压死人,世铎是领班军机大臣,级别比自己高很多。宋晋还能说什么呢?只好等着太后拍板。原本以为太后会站在自己这边,可没想到,慈禧皇太后藏着小心思,她驳回了宋晋的奏折,要求一切按照以前的规制来办。那么,定陵究竟要实行怎样的规制呢?概括为一句话,叫做承前启后的规制。一是承接祖陵的制度;二是部分吸收慕陵的做法;三是创新规制。

定陵按照老祖宗顺治帝的孝陵规格来建造,建有方城、明楼、哑巴院,地宫九券四门,上雕八大菩萨,陵寝门恢复传统的琉璃花门式样,牌楼门前恢复石像生等等。尤其是宝顶的式样,更是采用了孝陵的做法,为长圆形式。它最大限度保持了定陵的规模,维护了帝陵庞大规模的尊严,给人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另外,慕陵作为咸丰帝父皇的陵寝,也属于祖陵之列,慈禧是一定要考虑的,不然会背上不孝的罪名。所以,慈禧在规划定陵规制时,吸收了慕陵的一些做法。比如裁掉为皇帝歌功颂德的大碑楼,裁掉二柱门,尤其是采纳了慕陵的两大发明:蓑衣顶和龙须沟。

定陵最大的亮点在于创新。比如大殿周围的石栏杆,裁掉了北东西三面石栏杆,恢复了南面和月台上的石栏杆;方城前的台阶两侧增添了石栏杆,防止人从两边掉下去。由于地势陡峻,还增加了缓步台,免得人们爬上去太辛苦。

定陵的这些做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治帝惠陵和光绪帝崇陵几乎就使用了定陵的做法。可问题又来了,现如今国库亏空,慈禧到那里去找钱修陵呢?

精打细算,定陵建造使用旧料如何变废为宝?

翘首以盼,咸丰驾崩苦等四年怎样入土为安?

天无绝人之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旧料。哪来的旧料呢?东陵就有,而且是堆积如山。原来,道光帝的宝华峪陵寝被拆除后,只将那些木料运到西陵,继续使用,至于那些砖石瓦料,被大量遗弃在了东陵,堆积如山。扔了吧,可惜;不扔吧,还需要人力来看守。这些废料也成了东陵守护大臣的一块心病。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发挥余热。就这样,定陵使用了宝华峪大量的旧料,也算是办了一件好事儿,变废为宝:

一来,节约了经费开支,省下大把的银子。二来,净化了环境。宝华峪拆下来的砖瓦石料,堆积如山,大煞风景。把这些旧料用到了定陵的建筑上,减轻了这里的环境压力。三来,加快了工期。定陵的工程浩大,这里地势陡峭,要在这里建筑殿宇,难度系数很大。清朝所有的帝陵中,就数定陵的工程难做。再加上修建神路耗费的工期很长。定陵的神路要和顺治帝孝陵的神路相连接,长度达到3600米。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多亏了那些宝华峪的旧料,大大缩短了工期,仅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定陵的修建工程。

定陵修成,两宫太后终于长吁了一口气,咸丰帝终于可以入土为安了。从他去世到下葬地宫之中,已经四年之久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跟咸丰皇帝一起下葬的还有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比慈安、慈禧的资格还要老,她是谁呢?

就是咸丰帝的第一个女人,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她和咸丰帝只生活了一年半,没赶上咸丰登基就去世了。跟她素未谋面的慈禧太后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定陵,她才得以和丈夫咸丰帝一起入土为安,所谓世事难料。

这正是:

咸丰王朝国势衰,

陵寝未建强虏来。

帝王承德命归西,

定陵入土命哀哉。

(李寅主讲 韩伟解说)

作者简介

梁勇:人文学者。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作品还包括:《文化资产价值论》《京 津冀挽起一带一路》《燕赵文化史·秦汉卷》《京津冀文化一脉概论》《大美雄安》等专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