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夜莺文化的人类情感之历史影响力

夜莺文化的人类情感之历史影响力

时间:2024-06-29 01:22:17

相关推荐

夜莺文化的人类情感之历史影响力

怀念

怀念是人类情感历史影响力产生的生命惯性。“生命惯性”是对个性历史客观化形式对现实整体性关系的影响过程之概括,它反映出各种历史层次对整体性发展的共同要求,比如,对家乡的怀念涵盖家乡的山山水水、亲朋好友、风土人情等一切客观层次的历史影响力。

从哲学立场出发(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历史发展决定现实进步;现实进步必然带动历史发展。怀念的本质是个性精神规则历史影响力的客观化过程。

怀念是一种痛苦,这是因为渐行渐远的历史需要现实的牵引,即怀念反映出人类情感历史的发展需求;怀念又是一种快乐,这是因为现实的精神支撑起历史的天空(历史关系清晰状态),即怀念显现精神规则的客观化过程。

在此,怀念是对个性精神规则历史影响力所形成的整体性关系客观发展过程之概括:

【原诗】《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解析】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这是“怀念”的历史。“怀念”是精神规则的客观化过程,如果无法形成客观化,“怀念”就必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这就是说,芳草已经枯萎,故人也从未来此,而且,秋雁已南归了,于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之情也就无从寄托了,这就是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原诗】《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解析】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是“怀念”的历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怀念”的现实,表现出妻子对远在秦地的亲人忠贞不渝的情感。由此(爱情的时间规则)发展过程的客观性。

【原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解析】 诗歌是对“怀念”发展过程的展现,从“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到“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整个过程,诗人都没有摆脱对妻子的怀念之苦。

由于无法形成对“怀念”的客观,诗人倍感孤寂与凄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绘的正是诗人自身的无序状态。

寂寞

寂寞是一叶又一叶的归去,是一曲又一曲的散尽,是一阵又一阵的飘零;寂寞是一种空虚,是一种无奈,是一种等待;寂寞是孤独,是痛苦,是挣扎。

每个有寂寞的感受,谁又能否认这种真实的历史影响力呢?唯有不同的是,“历史”的客观层次在哪里?寂寞难挨,万般无奈,于是,哲学是对“客观”的历史探究。

我们认为,寂寞是缺乏整体性精神带动所形成的生命状态,同时,寂寞让人们从生命感受的历史角度,认识到生命精神的巨大带动力。

年有四季、月有盈亏、日有朝夕,每个人都有物质上的饥寒与温饱、心理上的惆怅与愉悦、信仰上的失落与萌发。于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缠中,寂寞萎缩在时空的每一个角落,或沦落,或升华,在此,寂寞只是一个伟大的叹息,期待着精神的反思与重塑:

【原诗】《宿府》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解析】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由此说明寂寞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即精神失去了客观支撑点。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反映出历史各种客观层次上的无序化。但诗歌的意境却在于:“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可见,诗人以此强化自身的生命责任,从而的个性精神。这正是诗歌的感染力所在。

【原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解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如此寂寞就是因为离开了故土和失去了江山社稷,也就是现实(精神)失去了历史(客观)的支撑。如果无法形成对历史的反思,那么就不可能重塑精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情感的天空

“情感的天空”是一种精神带动形式,涵盖一切客观层次的影响力。或者说,“情感的天空”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整体性关系历史影响力(欲望)的提升。

精神的客观性、整体性、带动性决定了精神的哲学性。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取决于其历史客观性和现实。人们只有追求至上的精神境界,才能将一切欲望、一切喜怒哀乐、一切爱恨情仇转化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

【原词】《武陵春燕南路》李石一

宝马香车行旧路,隔世燕南飞。

寒萧萧雨霏霏,往事尽成灰。

还忆当年春好处,满目尽芳菲。

木棉开尽看紫薇,明月夜,彩月归。

【解析】 逝去的诺言,往事如烟。虽然情感(规则)依旧,却再也无法支撑起那片天空。曾经的五颜六色,可能已无从追忆了。只是记得从那一天起,就没有了伤感、悲哀、无奈。而今,再回首,在天地之间,只有那精神永不磨灭。

等待

《汉武大帝》电视剧的“我为什么还在等待,我们不知道为何能这样痴情……我们既然曾经拥有,我的爱就不想停顿,每个梦里都有你的梦,共同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春天。”

“等待”是历史的天空,是现实的召唤,是对未来的期待。从秦皇汉武到今天伟大的人民共和国,诠释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无疑,今天中华民族的客观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历史的天空”是现实对历史的评判,同时,“现实的境界”决定了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由此认为,中华民族必然以五千年的文明感染力与现实的正义影响力面向未来。

从个性立场出发,“等待”是现实的境界,是对正义的追求,是生命的成功之旅。同时,面对生命的未来,生命好比一次次脉动,去实现一次次对整体性发展的带动,而不是用一个一个叹息去追寻各种无奈。因此,惟有站在整体性精神的高度,才能展望生命之美好未来。

对“等待”的思考,其哲学意义在于从历史的天空中去提炼一种整体性精神,由此(哲学思考出发点)去深刻领悟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原诗】《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解析】 孤寂的红花映照着冷落、空寂的行宫。白发苍苍的宫女们在闲谈着唐玄宗,仿佛时间已经是无限的遥远了。其实,这就是一种“等待”,是一种精神带动。

然而,精神的带动性取决于历史与现实,譬如,今天的人们会对古老的诗句赋予新的思想内涵。“等待”是历史的天空,是现实的召唤,是对未来的期待。由此决定了“等待”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去提升精神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站在历史的精神层面,面向未来。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逝去的时光,只有换取精神上的升华,才会有“送别”的一曲伤感。时间是整体性发展规则的历史影响力,以此厘清尘世间的纷争与无奈。时间的流失,就是个性之间整体性关系的客观发展过程。由此形成个性之间整体性规则的客观化形式。并由此显现个性之间的整体性精神。

精神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对人类个性而言,人与人之间整体性关系是支撑人类精神的最具根本性的客观层次, “送别”的伤感是精神上的痛苦,其本质是个性之间整体性精神因“送别”而失去了客观性,即曾经的历史影响力因离别而具有了不确定性(主观性)。。

所以,“送别”的意义在于彰显个性之间整体性发展历史的精神境界,由此产生出个性之间维护整体性精神的共同意愿,即相互支撑、相互鼓励的生命动力:

【原词】《夜飞鹊河桥送人处》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嘘酹酒,极望天涯。

【解析】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伤感。由于“送别”的意义在于彰显个性之间整体性发展历史的精神境界,必然会显现时间的支撑作用。

从个性立场出发,“送别”的伤感是精神上的痛苦,即个性之间整体性精神因“送别”而失去了客观性。“送别”凸显时间因素(历史影响力),从而导致时间的消失,即人们因无法预见何时才能相逢,而产生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从整体性发展角度看,精神具有时间的无穷魅力,朋友之间的分离只是多出了一道风景线而已,即空间的无限风光。对这一“风景线”的客观化过程就是一种思念:“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嘘酹酒,极望天涯。”

乡愁

回到家乡,美丽的小镇,心的领地如梦依然。只是往日的气息里多了几分惆怅。然而,这惆怅却也抚慰了几多乡愁:

春风拂面,也见几叶飘零;禅寺的烟香,撩过眼前;小河里阿婆的船歌,悠悠绵绵;江南的小雨,如约而至,湿湿的石板路、游人的朵朵伞;谁家的风铃,陪伴着雨声阵阵;谁家的酒香,弥漫在古朴的街巷;画廊里的女孩,怀抱着旧琵琶,凄迷的美丽,叙述着那份优雅,续写着那种忧伤……

乡愁,是故乡的泥土对生命的支撑,是生命的热情对故乡的牵挂。从生命的历史,到生命的现实,再到生命的哲学(未来),涵盖一切生命之路。

在此,哲学的确是那种乡愁,一直在寻找精神的温柔之乡,却一直在路上,似乎任何一种感悟都无法超越精神的翅膀,蓦然回首,原来精神的故乡正是我们的内心深处!

【原词】《采桑子彭浪矶》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解析】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由此(现实的时间规则)描绘出诗人背井离乡、忧国忧民的凄惨境地。同时,“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由此刻画出诗人的乡愁(历史的时间规则)。

这说明乡愁是因为眷顾精神的故乡而形成的悲哀与无奈,乡愁是故乡的一切所决定的向心力。而“一切”则赋予了“乡愁”的精神本质,即追求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精神的客观性与整体性决定了精神的带动性(哲学性)。

(作者单位:夜莺出书网理论部)

本文由夜莺出书网原创,欢迎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