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夜莺文化的人类情感之中秋节

夜莺文化的人类情感之中秋节

时间:2021-07-13 21:11:40

相关推荐

夜莺文化的人类情感之中秋节

情感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哲学性,表现为生命历史的整体性影响力(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从历史客观性的角度讲,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各种整体性关系彰显出人类生命的欲望。

客观是相对的,欲望需要现实整体性发展环境(空间)的有序带动,而非是生命个性无休无止地得意忘形,否则,固化的“欲望”必然成为阻碍生命前行的壁垒。

人类情感是对欲望的客观化所形成的人类个性之整体性精神,其哲学意义在于将人类的欲望冲动(时间因素)转化为情感责任(情感空间)。

在哲学(空间)的感召下,人类情感必然将欲望的原始野性转变为带动一切客观层次共同发展的精神动力。语言、文字、诗歌等是整体性精神客观化形式,或精神的客观性、整体性必然使语言、文字、诗歌的精神魅力跨越历史的时空。

中秋节

秋月皎洁,令人遐想;她循环往复得一如既往,似乎永不放弃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她舞动潮起潮落的力量,她洒满夜色大地的温柔,她赋予千里共婵娟的诗情画意,她无时不刻地彰显永恒的精神魅力。

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常常期待着那轮明月,或许月色代表着正义、纯洁、光明、冷静。从古至今,人类与月亮惺惺相惜,好似在无限的宇宙星空下,只有月亮能够听懂人类的心声,于是,古有嫦娥奔月,今有九天揽月。这一切见证了人类与月亮整体性发展的客观历程。

事实上,中秋节的月亮是最圆的、最美的。并且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季节、浪漫的季节、思念的季节,这一切成就了中秋节的整体性精神。

人类的月亮情结能够点燃人类的思维空间,让人类对月亮的情感直到永远。在此,中秋节是对由月亮影响力所决定的个性化发展对其客观基础发展精神带动过程之概括。

【原诗】《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 月色、庭院、树、霜、树栖鸦、露水、桂花都是人类思维空间客观层次的影响力(时间因素)。这一切都源自于月亮对人类情感的带动—“今夜月明人尽望。”同时(由时间因素规则化所决定的时间规则),“不知秋思落谁家?”将人的思念之情提升到精神的高度,也就是对思维空间的客观化达到了精神境界。

【原词】《念奴娇凭高眺远》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解析】 高楼、月夜、万里无云、清冷的月光都是人类思维空间客观层次的影响力,而月宫、琼楼玉宇、仙女、鸾凤则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影响力。由此支撑起诗人情感的天空,即精神的带动状态(精神来自于历史与现实)。

正是这种“状态”净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由此爆发的精神感染力使包括诗人在内的人们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将个性精神提升到整体性精神的带动过程。这也凸显诗歌的精神属性。

【原诗】《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解析】 海上、明月、情人都是客观层次影响力(时间因素),而空间(天涯共此时)则是情感的天空。显然,支撑这一“天空”的是一种个性化发展的历史规则——时间因素(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同时(时间规则),由各种时间因素所决定的时间(影响力)祈盼着梦醒时一切都将成为现实。无疑,这一切都来自月亮的文化影响力对人类情感的现实带动。

【原词】《水调歌头中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解析】 砧声、蟋蟀的哀鸣是历史(客观层次)的哀叹。诗人的情感与“不学宋玉解悲愁”大相径庭,这就是情感的客观化过程,相比,“宋玉”受制于历史沉积。显然,这是由诗人对客观环境的理解和月亮的文化带动所决定的,于是,诗人进入了如梦如幻的精神境界。

【原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这是诗人思维空间的历史客观化形式,形成于中秋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中,对此,历史影响力(月亮影响力,涵盖自然与社会)在诗人的醉意中萌发。由此感悟出生命的悲欢离合之道理。

可以想象,酒醉并没有让诗人忘记昨夜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些或许是诗人与亲人之间曾经的对白吧,此时(同一时间规则)远方的亲人也一定有着同样的心境吧,但一阵秋寒掠去了几分醉意,将诗人带回了现实。

在此,现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从而形成巨大的情感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时(时间规则),“精神”必然以其无限(时间)的感染力,以至于跨越千年仍然让今天的人们为之动容。

(作者单位:夜莺出书网理论部)

本文由夜莺出书网原创,欢迎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