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小游胡诌《道德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

小游胡诌《道德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

时间:2022-04-13 10:10:38

相关推荐

小游胡诌《道德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

老子曰 道 可道 非常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诌前说明:

小游从本期开始正式对《道德经》按照目前的分章进行胡诌,在正文前小游都会将该章的原文列出,并用空格断句,此断句仅为个人行为,非权威断句,当然正文中的解读也仅为个人理解或为个人认同的他解,还是希望大家能以此为引,独立思考与感悟。

胡诌开始:

任何一本书的开始都很重要,而《道德经》的开始更为精妙,以最后“众妙之门”四字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人前仆后继的研读此经。这第一章可以说是全经的总领,也可以说是全书的终结,读《道德经》就像是一次环行,起点令你激动不已,当你又回到已经成为终点的起点时,如果你幸运的话,会有恍然大悟之感。直接去读第一章,就算伴有注释和解读,大多数人也会似懂非懂,在我感觉《道德经》后续的字字句句都在解释这第一章的简简几句话,也可以说第一章的短短语句已经将后文老子要讲的道尽皆涵盖。

老子写下这五千言,为的应该就是让我们更加容易的接近道,当然能否近道甚至得道,还要看每个人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聪慧有心者一部《道德经》足矣,大乘佛教认为人皆有慧根,故也当皆有得到之机缘,当然,若本觉无明者,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得近道分毫,不禁感慨得道者一切现道,无道者视道而不见,所以对于《道德经》而言,有道者得首章即得道之精要,甚至一字中即可见道。当然啦,小游和大家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之一,没见过得道者,只有读读《道德经》,提升提升思想境界和心态。无论小游的胡诌还是大家的理解其实都有道理,探究到底都会归于终极的道,但是距离这终点的远近不同,小游呢能做的是尽力将全文解释的圆通。

道 可道 非常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这十二个字,大家至少应该听过前六个字,可能还偶尔能遇到别人故弄玄虚的朗诵上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在全文伊始,首先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告诉大家道是可以讲的,也是可以切实修行的,不然老子这五千言岂不是白写了。当然,老子也一早就说明他讲的“道”不是大众普遍认为的道那么简单,可以将大众普遍认同的道理、规律、共识定义为平常的道,简称“常道”,而老子要讲的道相对而言,不是“常道”,即“非常道”,“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句话中的真理即可归为“非常道”中。如何区分常道和非常道,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对于每个人自己而言,自己觉得正常的一切就是你认为的常道,当你自己觉得有个什么东西让你惊讶不可思议的时候,那这个东西对于你就是非常道,当然你认为的常道大部分也是绝大多数其他人所认为的常道。其实事物的全体往往以至简来划分,即只有相对的二者构成,就像正反、阴阳、善恶、美丑一样,无法在相对中再找到第三者。

当然,这个“常”也可理解成恒常不变之意,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当然也包括“道”,也可以说这世上唯有“变化”是常在的。接着老子又告诉我们,他要讲的“道”也是可以形容的,即可“名”的,其实任何事物的名称即是对其最简单的形容,而且这些形容都是我们人类自己为了自己方便而定义的,也可以说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形容万物,比如形容水,你可以形容它是液态的、无色透明的,也可以简洁的形容它为“水”,而当“水”这个名字被大家公认后,那么就得到了普遍应用,当然随着世间变化的不断进行,众生一波一波的更迭,同一个事物的名称也是会变的,即非“常名”,所以老子也说了,道的形容方式也是变化的,老子如此形容,他人可以换种方式形容,但无论如何形容,被形容的即是道,本质是不变的,而且同理,对“道”的形容也不像对普通事物形容那样,也是特别的。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既然《道德经》的内容是对“道”和“德”的形容和描述,也只能通过形容、举例等方式去解释“道”和“德”,所以老子就直接在切入主题,说出了与“道”联系紧密的足以从中悟道的几个词,即“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为什么老子会突兀的选择这几个词,就是因为这四个事物最接近道,从其中更容易找到被蕴含的道。后文有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可知道在有无之间。我们可以按字面意思脑补,天地之始是什么景象,人定何为天何为地,而天地之始包括人在内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天地存在与否都无解,这即可用无来形容,当然要给无的状态举个实例,最恰当最直观的估计也就是“天地之始”了。说完无,相对的那就是有了,万物之母是什么,谁都无法知晓,只知道是存在的,那只好用“有”来形容,最简单的例子,你作为一种存在,往前一代代追溯,到底谁是你得祖先,无法确定,只能概括的说“有”,所以说万物的本源可以叫“有”。而这有从何而来,即从无中来,那“道”于何处,后文有云“道先天地而生”,即在“有”“无”之间。为什么如此,老子应该会在后文中揭晓,我们一起期待。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老子很会推理或者说同理而得,从天地之始的”无“和万物之母的”有“的客观存在,分析出了感悟道的关键。既然道在有无间,想感悟道、无、有任何一者都该有对应的心态,想感受无那就接近无,想感受有那就接近有,想感受道,那就得既无既有,道先天地而生,可以说更接近于“无”,所以老子说要保持“无欲”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妙,妙这个字很有意思,当你形容事物为妙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感受到了甚至享受到了它的带给你的作用,也可以说如果想感受到道乃至得道,那要在无欲的条件下,因为有欲望在很容易让自己的心升起种种杂念和躁动,而阻碍了追寻目的的路,使人迷失,推而论之,追求其他的目标也是如此。而当你要了解道的边界范围时,就要以有欲的状态,因为道的作用太大太广泛了,要想知道你自己能用道适合做什么,就已经动力欲念,也是这个欲念推动你去行动,不然即得道什么都看透了,也就真无所事事等着羽化飞升了。

继而,老子接了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那么这二者指的是什么呢,小游自觉不明,可能是指“无”和“有”、“无欲”和“有欲”、“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但是以上每一对都符合同出而异名的特点,同出即都出于无,异名即形容不同,当然也都可称为玄,玄这个字怎么理解呢,超出正常的思维和世界观,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事物,或者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都可以叫做玄,那以上几对是不是都是符合的呀?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以上提到的事物已经可以用玄来形容,而比这玄还玄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道”了吧,而这“道”也被老子比喻成了包藏众妙的大门,众是几多,无从知晓,数不胜数,这大门之后是这么无法计数的妙用玄奇,几乎等于汝之所想汝之所要皆在门中,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事实也证明了,众多领域的内容都可在《道德经》中有所追溯,知名的就有养生、医学、堪舆、修行等等。

这么讲后,大家应该理解了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人奉此经为瑰宝,引无数人钻研了吧,也该有动力去读读这本《道德经》和看看小游的胡诌了吧?后面老子所述即是打开这众妙之门的钥匙,如能打开此门,可能真的约等于要啥有啥。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