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五十)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五十)

时间:2022-12-08 04:53:25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五十)

《慎子》

《慎子》现仅存留了一些佚文,它被归于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公元前350?—前275?)齐国稷下学派的一位哲学家慎到的名下。这部著作佚失以前历史的重建,以及根据间接流传的材料辨认佚文,对佚文进行考据,对文本作逐字索引,这些工作可见汤普森的《慎子佚文》(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年),读者可以从中得到比下面所提供的更为完整的材料。

一、真伪

尽管似乎没有目录上和文本上的理由来怀疑《慎子》——目前佚文就引自它——的可靠性,一些自称为是“佚文”真伪的怀疑还不失为严肃的事情,这使得哲学史家要么断然拒绝现代收集的佚文(如马伯乐《古代中国》,小弗兰克"克尔曼英译:弗克斯通:威廉"道森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第464页,注○19;参见汤普森前引书第7页注○16);要么持一种相当谨慎的观点(如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9年,第370页)。

对大多数论者来说,唯一的选择是只能依靠古代的证据,这包括:(1)少量的引用(在《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庄子"天下》中);(2)极少的评论(在《荀子》、《史记》和《庄子"天下》中)。

不幸的是,在以冯友兰(1895-1990)为代表的一些论者那里,这些记载矛盾重重。尽管《荀子》和《韩非子》分别和慎到的“法”和“势”的概念有关,有人觉得应把他看做“法家”,然而《史记》却说他学“黄老道德之术”,《庄子"天下》把他描绘因知识与“道”的统一性不相一致的抛弃知识的人。冯友兰甚至把已经非常之少的早期证据分成两部分,把慎到当作好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家加以处理。参看《中国哲学史》(伦敦:乔治"艾伦和安温有限公司,1952年)第一卷,第153-159,318-319页。

对《慎子》真正佚文的鉴别使得有可能把明显的矛盾加以调和,并且可能使人了解在公元前2世纪“黄老”是什么意思。

二、文献源流

直接传流

在哲学论辩中,荀子使用“慎墨”(慎子和墨子)这个词作为对一个流派的蔑称。这说明慎到的名声在他死后的那一代人中仍是巨大的。要是说这一名声靠的是他的著作而维持下来,从上面提到过的早期引文来看,这也是可能的,但是直到公元前2世纪末,在《史记》中才明确地提到慎子。在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年)对稷下学派哲学家的论述中,他说:“慎到著十二论。”(《史记》卷七十四,第2347页)。还不到一百年,《慎子》出现在经刘向(公元前79—前8)整理过的书中,为42篇,归于法家类(《汉书"艺文志》,第1735页)。

最早可能在东汉,但肯定不迟于四世纪末,一位叫滕辅的人给它作了注。他的一部分注释和佚文一起保存了下来。另外一部分没有保留下来的注释是在四世纪末南方一位叫刘黄老(《晋书》卷六十九,第1842页)这个古怪名字的学者所作。也有证据证明完整的刘向辑校本42篇曾以写本形式保存在东晋的皇家图书馆之中(参看《史记》卷七十四,第2347页裴骃注引用徐广的话)。

六世纪的前半叶,有滕辅注释的《慎子》似乎曾以书写本和纸卷写本的形式保存在梁朝的皇家图书馆里(参看汤普森,第54—55页)。这份手稿很可能就是保存在隋唐宫廷中《慎子》的直接直系祖本(参看《隋书"经籍志》,第1003页;《旧唐书"经籍志》,第2031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551页。在这些书中它被著录于法家类)。就唐朝来说,可以依据目录学理由保险地推测,有许多副本,它们被分发到长安和洛阳的许多官方图书馆之中,这保证了这部著作直到8世纪中叶还存在。但当10世纪末宋朝皇家图书馆建立时,就找不到《慎子》了。

汤普森坚持认为直到唐朝结束时这部著作依旧极可能保存在官方或私人的图书馆中,但巴莱特对此提出了合理的反对意见(《关于〈慎子〉及〈养生要旨〉的传流》,《皇家亚洲文会杂志》,1980年,第168—171页)。因此,就目前而言,这部著作直接传流终止的日期应谨慎地定为“755年之后,960年之前”。

间接传流

早在11世纪中叶重新出现了一种一卷本的《慎子》,这使得从文献传流来说直接传流中断之后,其后几个世纪的传流谱线模糊不清,直到《慎子》一卷本又见录于11世纪中叶的书目资料之中。这个“一卷”本《慎子》的传流得到很好的记载,有把握认定它就是五篇本《慎子》,后者明代的抄本和刻本还存在。因此,从台北中央图书馆(见汤普森书中复制的图版八—二十六)保存的写本看来是起源于12或13世纪的麻沙本。然而只有到了19世纪纪早期,魏徵(580—643)的《群书治要》被重新发现以后,事情才弄清楚。1卷本《慎子》仅仅是《群书治要》第37卷的一个节本,而后者是从《慎子》七篇本中摘录的。这些摘录使得《群书治要》成为《慎子》间接传流的最重要的单本原始文献。

此外还有15条《慎子》佚文保存在马总的《意林》(787年以前编定)中,很可能经由《子抄》又返回直接流传中。在明朝或更早的时候,这些佚文和《群书治要》中节选出的《慎子》被合成一卷本《慎子》,这代表着把《慎子》佚文编成一个新版的第一次尝试。这一有着两个原始出处佚文的合并可见于上面提到过的保存在台北的写本,又见于《子汇》(1577年)、《二十二子》(1875—77)、《子书百家》(1875年)和《百子全书》(19)中的《慎子》。

在16世纪几乎和《子汇》的编辑同时,一个更有气魄的佚文辑本出现了。这就是1599年由慎懋赏刊印的名叫《慎子内外篇》的著作。作者相信自己是慎到的后代,他在五篇本和《意林》摘录本之外加了许多真正的佚文,但是他从不标明他的原始出处。但是他也添加了大量与《慎子》毫无关系的材料。

在变得湮没无闻——这很快就发生了——以前,焦竑(1541—1620)的《中原文选》选用了这个本子中的20条,其中16条是伪作,这个选本现在好像不存在了。由于他的选用,使慎懋赏本获得了暂时的好名声。在17世纪早期一位名叫方疑的人把它全部收进了一个《慎子》本子,编者利用了《子汇》中出自《群书治要》和《意林》的部分(参看《廿二子》,复制于汤普森书,图版四十六—六十二)。在18世纪,方疑本收进了《四库全书》,在19世纪早期,张海鹏(1755—1816,1808刻版)的《墨海金壶》翻刻。

不久以后,严可均(1762—1843)马上领会了新发现的《群书治要》中全本《慎子》佚文的重要性,他新编了一个本子,包括那选本中的全部7篇和他从其他间接传流中所辑的44条佚文,这个本子的印刷在18已经刻好,但没有人知道它是否出版,好像也没有任何样子保存下来。然而几乎可以肯定钱熙祚(1801—1844)知道严可均的这个本子,前者曾参加对《墨海金壶》的校订,在这次校订中,《慎子》(以《守山阁丛书》的名字在1844年印行)包括了来自《群书治要》这一直接传流的材料以及严可均新近发现的佚文。它也包含慎懋赏的16条伪作,因此,它比那个它大量借用的本子更不令人满意。尽管如此,正是依靠《守山阁丛书》才使得《慎子》的真正佚文辑本大体完备。

久被遗忘的慎懋赏《慎子内外篇》在本世纪的重印激起了某种认为慎到著作的直接传流开始应被复原的希望。这表现在:1、19《四部丛刊》影印刊行了一部19世纪晚期的写本。2、1928年中国学会刊行了初刻本。然而大多数注意到这个本子的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这个问题由30年代中期几个月内接连出版的慎懋赏本的新校本而得到解决。其中王斯睿《慎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忽视了中国学会的优良版本,并把慎本作为可靠的慎到著作的直接传流。它试图说明被慎懋赏采用的文本中明显的时代错误是出于添窜。如果王斯睿看到了《四部丛刊》本中未收的初刻本中的导言性材料,他就不至于越俎代庖,代慎懋赏本人对自己的书乱下断言了。另外一个版本《慎子疏证》(方国瑜著,《金陵学报》1934年4卷2期,第216—270页)系统地考证了慎懋赏提供的假材料的实际来源,方国瑜的研究是定论性的,慎懋赏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坚定支持者。

另外的唯一一本在中国出版的《慎子》佚文的现代版本是蔡汝坤的《慎子集说》(《国学小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该书在拒绝慎懋赏的《慎子》的同时,又拒绝接受《群书治要》是直接流传的证据,这个限制大大缩少了该书的价值。

三、佚文来源

汤普森把证实有中古来源的佚文分为121条,附加了5条仅在上古文献中引用过的。独立的中古来源分成三部分:

(1)可能是初级的来源,即:那些与直接流传关系较为直接的。

(2)如果不是初级的,那可能是次级的来源,即那些和直接流传的关系至少隔有一重来源的来源。

(3)不是初级的但可能是次级的。

下表分组列出这些来源,并给每一种来源——它是最早的完整来源——都列出其佚文的条数:代码:

来源 年代 佚文

(1)《列子》注 四世纪晚期 1

《经典释文》 约625年 1

《北堂书钞》 七世纪早期 1

《艺文类聚》 七世纪早期 13

《群书治要》 631年63

《尚书正义》 七世纪早期 2

《后汉书》注 七世纪晚期 1

《文选》注 七世纪晚期 10

《初学记》 726年 1

(2)《意林》 八世纪晚期 10

《荀子》注 九世纪早期 4

《白氏六帖》 九世纪早期 1

(3)《太平御览》 983年12

《云笈七签》 十一世纪中期 1

根据他的论辩,《慎子》存留到了九世纪的事实还得不到证明,巴莱特可能会把后两部分合并成次级来源。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对论证《云笈七签》的初级来源极可能是《养生要集》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部四世纪著作《养生要集》的作者归于张湛,他是《慎子》的中古最早的初级来源《列子注》的作者。

四、索引

《慎子、申子、尸子逐字索引》,刘殿爵和陈方正编,收入《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即将出版。

——P.M.汤普森

(黄振萍 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